本版导读
不平凡的钳工
——记省劳模、陕西群力无线电器材厂赵康明
在陕西群力无线电器材厂,哪个人不知道赵康明。他在工作中有一股拼劲,在技术上有一股钻劲,是模具钳工中的行家里手。
1979年10月,22岁的赵康明走上了模具钳工的工作岗位。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技术学到手,干就要干出个名堂来。为了跟师傅学技术,干活时师傅在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师傅加班他跟着干,师傅不加班他就跟别的师傅加班学。为了练好钳工基本功,他手上磨出了血泡,起了厚厚的老茧。一项功夫不过关,他就几天甚至几个月地练。业余时间,他刻苦钻研有关模具制造的书籍,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功夫不负苦心人。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练就了一手过硬的钳工技术,成为一个能打硬仗、恶仗,敢啃硬骨头的出色的模具钳工。从1990年起,他加工的模具交验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1993年,他被群力厂质检处确定为唯一的工装制造免检工人。他加工的729产品069隔磁片弯曲机专用模具、使进口德国的弯曲机提高工效近40倍。近年来,他的攻关成绩硕果累累,对757、755、729和749等产品零件的模具进行革新改进,提高模具寿命几倍,甚至几十倍,创造了数十万元的经济效益。
在模具钳工岗位摸爬滚打了整整18个年头,赵康明甘洒汗水,爱岗敬业,与模具结下了不解之缘。
群力厂金属零件模具的个头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模具精度要求相当高,加工制造的难度很大。赵康明凭着自己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自觉坚持自检,防止出现次品。只要生产急需,他就主动加班生产。一年365天,他晚上在车间加班就有200多天。1991到1996年,他完成的工时是同工种平均工时的26.5倍。
前些年,工厂调赵康明到团委工作,这对许多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他却婉言谢绝了。他心里明白,干模具钳工虽然辛苦,但这里也的确需要人呀。他舍不得离开火热的生产一线,舍不得他的模具。在90年代初,许多老师傅相继退休或调走,模具钳工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这时候,他勇挑重担,担任钳二组组长。在兵头将尾的位置上,他加强班组管理、积极培养后备力量。工作中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小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钳二组也多次被工厂命名为先进班组。
赵康明善打硬仗、恶仗、能啃硬骨头,在群力厂是出了名的。关键时刻,他都能靠自己过硬的技术闯过一道道难关。
374产品016衔铁刮边模零件小,形状不规则,过去许多人干过此工装,其中不乏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可加工出的模具冲出的零件不是质量差,就是寿命短。赵康明领受任务后,细心琢磨,反复实践,加工出来的模具不仅耐用,而且质量好,该项产品加工已成为他的
“专利”。1995年,他承担729产品069隔磁片专用模具的加工任务。在加工过程中,他白天黑夜 “连轴转”,饿了,吃几口开水泡方便面、困了,就趴在钳台上休息一会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终于攻克了多道技术难关,对关键零部件进行了全过程的质量跟踪控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该模具交付使用后已连续生产400多万件零件,刷新了群力厂冷冲模具寿命150万件的历史纪录,为工厂创造了近百万元的经济效益。
18年来,他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铸了一条成功之路。
翻开群力厂的“群英谱”,获得荣誉称号最多的,当数模具钳工赵康明。1984年至1989年,他连续6次被评为厂级先进工作者;1990年以来,他年年被评为厂劳动模范,并荣获省电子局“新长征突击手”“优秀共产党员”和陕西省技术能手等称号。今年,又被光荣的评上了省劳模。
(岳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