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变相“评优”堪忧
邓雷仓
一度“降温”了的商品评优活动,眼下又改头换面、浓妆艳抹成“调查显示”的角色,热热闹闹地重返市场大舞台了。据《中国商报》称:海尔、春兰、格力、美的等牌子的空调器,经跟踪调查,质量都是第一。组织调查的来自各有关或无关的部门,有行业管理协会,也有社团组织。无数的第一就从这些部门陆陆续续地“评选”出来。不同的媒体发布着各自不同的第一,真让消费者如坠云雾,无所适从了。
商品跟踪调查评优,有助于对消费者进行真实可靠的导购服务,这原本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如此多的第一,究竟谁优谁差,良莠难分,确实令消费者眼花缭乱、高深莫测,不识谁个是第一。试想,评来评去反正被调查的商品“瞎好都是一个样”,厂家何须伤身劳神,耗力追求精品?如此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何来竞争及优胜劣汰?久而久之,势必发展成不靠质量取胜,全凭“公关”钻营,到时再来点“添加剂”助评,亦能跻身榜首。这只会助长邪气上涨,损害企业公众形象,危及商品信誉,岂能不令人们忧虑重重。
曾几何时,这种不公平竞争的评选优质产品活动,暴露出的问题,人们至今还记忆犹新。80年代末,全国彩色电视机质量评比中,竟评出61个一等奖,给人们留下了不少笑柄,至今余波未泯。试问这么多的第一现在还存留几个?人们也不会忘记,那时由中国食品协会举办的“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报名参评产品5166种,最后获金、银、铜牌奖的产品多达4957种,还有155种获得荣誉证书,总计获奖产品5112种,获奖产品竟占参评产品的98.95%。获奖率在我国各类评比中想必是位列榜首的。红红火火的博览会开后仅3个月,就有厂家向国家监察部举报,揭穿了食品“评优”的内幕,经监察部批转轻工业部调查得知:这次评比,出钱就能使产品达优。事实上每项参评产品需交付参评费300元,厂家交“赞助费”3万元,无怪乎中奖率那么高。
时下空调器的变相评比呢?一家不愿争第一却又迫于无奈的厂家负责人倾吐苦衷,本来他们并不想交几十万元上那个榜,因为不上那个榜他们的产销量、产品质量尽人皆知,可是上边来头大,牌子硬,只好又交了几十万元。从这位不愿“抛头露面”的厂家负责人的言语中,人们不难品味到什么。有道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同样,有钱能使产品优。何以为凭?今年空调器的变相评比,出现那么多第一,令消费者不识谁个真第一就是最好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