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06月21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 “根”在神州 纪念回归珍品诞生记 迎回归的礼炮兵 买鸟放飞迎回归

当前版:第A5版:北国周末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
05

“根”在神州

文/王兆麟

据考古工作者长期的考古勘察、发掘和研究表明,香港在上古时期并非蛮荒不毛之地。恰恰相反,早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勤劳的先民在此居住生息。

更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史前文化,从一开始就与祖国大陆的广东以至长江流域的文化形态有着密切联系。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证实,香港历史文化的“根”来自祖国大陆。

香港在原始社会时即有先民定居

香港地区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香港岛,九龙,九龙北面的新界,还有它们周围的大屿山、南丫岛等众多岛屿。从迄今已发现的考古资料看,香港的历史文化遗存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就香港的新石器文化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早期阶段距今五千多年,其标志便是被中外考古学界公认的大湾文化,因它发现于香港岛西南十多公里的南丫岛(香港地区第三大岛)上的大湾村附近而得名。

本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香港一些业余的考古爱好者曾几次来大湾村调查古代遗迹,采集了一批地面古代遗物。1933年起,英国人芬戴礼神父在这里进行了香港地区的首次考古发掘。但香港考古迄今最重大的发现,则为1996年春在大湾发掘出距今五千多年的村落遗迹。

去年3月至5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联手合作,在大湾遗址东部进行了科学发掘,发现了两座距今五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房屋遗迹,一座房子平面呈椭圆形,面积约35平方米;另一座平面呈长方形,面积48平方米。两房基址保存比较完整,众多的柱洞规则地排列于房屋的外沿。

专家认为,这是香港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居住遗迹,说明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国南疆的南丫岛和祖国内地一样,就有先民在此定居,开发繁衍。这一发现,否定了过去认为香港的古代居民为船民,甚至认为是从东南亚迁徙而来的观点。

香港彩陶文化深受大陆影响

从二十年代初起,考古工作者在我国黄河中游一带的原始社会遗址中,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在先民制作的细泥红色陶器上,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西安半坡村遗址的彩陶就是其中的代表。中原的彩陶文化向四周传播辐射,因时间、空间、环境的不同,各地丰富多彩的彩陶文化形成各自独特的面貌。在香港南丫岛的大湾、深湾遗址,以及香港岛南端的舂坎湾遗址,还先后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物,以赭红色彩绘及刻划波浪纹最为普遍。这里彩陶的器形、施彩方法、纹饰风格等,均与长江中游距今五、六千年的大溪文化彩陶有着十分相似的特点,这表明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文化已对祖国南海之滨(包括香港)发生了影响。根据广东众多的考古发现,可以看出珠江口一带与香港地区的古文化属于同一个文化区系,而又与长江中游同时期的原始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发现了一批商周时期的玉器

进入奴隶制社会的香港地区,经济、文化较之史前的石器时代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更多的考古发现。

1979年底,南丫岛大湾村兴建发电厂,香港考古学会和香港中文大学在施工范围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商周时期墓葬十座,其随葬品丰富而又珍贵。其中六号墓中发现了牙璋、玉璧、玉管、玉饰等一批玉器,特别是一件牙璋格外引起专家的注意。

璋在玉器中形制特殊,顶端呈斜锐角形,起源于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盛行于夏商周,是贵族举行朝觐、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礼器,它在南海一个岛上的墓葬中作为随葬品具有重大意义。1994年2月在香港举行的“南中国及邻近地区古文化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上,与会的有关学者经过考察、研究,一致认为大湾牙璋的年代当在晚商至周初,表明在距今3500—3200年间,商文化南播至香港地区,南海之滨与中原有着文化交往。

铜铁器铸造使用与岭南、中原相近

大量的考古勘探和发掘表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香港地区出现了青铜器的铸造和使用,在香港岛、南丫岛、大屿山岛的多处遗址中,均发掘出铸造青铜器的石范、陶范、器物及铜渣,还有大批青铜质的生产、生活用具。特别是在大屿山岛的石壁东湾遗址发掘出一柄人面弓形格的青铜剑与矛用绳子捆扎在一起,更使人感到惊喜。从此剑的质地、形制、铸造技术看,均与广东苏元山遗址、广西木罗村遗址出土的同类青铜剑相似,同时也与中原地区的青铜剑相近。

我国铁器的冶炼、铸造和使用始于春秋战国,发展推广于秦汉。秦统一中国后,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同时迁移50万人来此守卫和开发,在更大范围以更大规模把中愿的生产方式和科技、文化带到华南。1992年在大屿山岛白芒遗址发掘出西汉时的铁锸、铁铲等二批工具,其形制、特征与中原出土的同类器物基本相同,表明香港地区在西汉时期铁器的制造、使用已相当广泛,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达到相当的高度。

汉以后与内地发展大体同步

许多考古资料证实,从汉代开始,香港地区和内地交往、联系更为密切,像1995年在九龙西北的李郑屋村发掘了一座东汉时期的砖室墓,其墓室结构和出土的60件陶、铜器物,与广东各地发现的同期汉墓几乎完全相同。此外,还在赤腊角岛发现了唐代石灰窑群及数量甚多的“开元通宝”钱币,在竹篙湾遗址出土了大批供出口外销的明代青花瓷器等,这些遍布香港各地的历史文化遗存都说明,香港地区和内地息息相关,社会发展大体同步。

持续六、七十年的香港地区众多考古发现雄辩地证明,从史前时期到历史时期的五、六千年间,位于南海之滨的香港地区的历史文化,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受大陆母体文化的滋养、熏陶从未中断。追本溯源,香港地区的历史文化的“根”在于祖国神州大地。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