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06月21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 “根”在神州 纪念回归珍品诞生记 迎回归的礼炮兵 买鸟放飞迎回归

当前版:第A5版:北国周末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
05

纪念回归珍品诞生记

文/唐席平

在琳琅满目,万紫千红的香港回归纪念品中,有一批纪念品脱颖而出、耀眼世界,成为盛世珍品。那么,这些纪念品究竟是哪几件?又是怎样诞生的呢?

一、香港宝鼎诞生有一串故事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在这举世瞩目的时刻,香港各界人士将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献上一份极具象征意义的厚礼——香港宝鼎。

这座青铜巨鼎总高为3.597米,重达6吨,足足有一个篮球架那么高。宝鼎的鼎高1.997米,宝鼎的上座高0.71米。下座为三级台阶,寓意人类社会将要进入第三个千年前夕的1997年7月1日为香港回归纪念日。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说法,底座设计成方形,下座呈四角、上座呈八角。上下座的对角距为2.1米,含有四平八稳奔向21世纪之意。上下座连接处的环圆上采用50枚紫荆花瓣组成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其间缀有1997—2047字样,昭示着“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的保障之下,香港的原有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的原则精神。上座下的八个平面上均匀地凸现出56条瓣龙麟,象征龙的传人有56个民族组成的祖国大家庭,上方的6个平面上有篆文“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平稳发展,普天同庆,国运昌盛,安定繁荣”等字样。

香港宝鼎的鼎身以商周常见的饕餮与夔龙图案为主题纹饰,衬底为云纹、饕餮与夔龙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既勇猛又祥瑞的怪兽,象征着祖国蒸蒸日上。鼎身的正面铭有马承源先生篆写的“香港宝鼎”四字,香港宝鼎无不凝铸着香港600万同胞的拳拳赤子心。

提起这个精妙绝伦的宝鼎诞生,有一串故事。随着“九七”的临近,不少人士都在筹划着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庆祝回归,有一些香港人士曾设想要在维多利亚广场上修建一个四周喷水,中间喷火的回归喷泉。有的人提出要铸造一口9.9米高,212吨重的青铜巨钟。按其设想,要比世界上最大的钟——莫斯科哑钟(重210吨)还要重,并想待钟铸好后,将挂在长城上,待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敲响巨钟以示庆祝。主意虽好,但实施起来就太难了;一是难在巨钟整体铸造上的技术,如此巨大的钟铸造难度极高,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过,而且耗资巨大,当时测算整个工程要2亿多元。另一个方面是即使巨钟铸造成功了,可能难以敲响,若能敲响,其共振会使在近距离的人体内脏器官难以承受。考虑再三,铸造巨钟庆回归的设想也被刷了下来。

就在这时,上海嘉丰特艺公司总经理卢银涛与香港姚氏集团主席姚笛,在沪、港两地不约而同地想着怎样利用特艺,为香港回归献上自己的心意。他们曾设想做一个圆柱结构的钟亭,内挂一口回归钟。正在这两位合作者为此绞尽脑汁的时候,香港永惺大师找到了姚笛,说为了庆回归,要求姚笛助铸一巨鼎,在回归之日在香港大佛旁的汉白玉座上献上青铜巨鼎。卢银涛等人接到任务后日夜加班,直到1997年2月份才定稿。而后,事情发生了戏剧性变化,1997年3月18日,姚笛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在北京晤面,姚笛向董建华汇报香港宝鼎设计进展情况。这次晤面,决定把香港宝鼎作为重礼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并放在交接仪式现场。于是,卢银涛又在原有的设计基础上大作修改,3月30日终于完成设计。

铸造香港宝鼎的消息一传开,立即在香港乃至世界各地华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家纷纷来函来电,华人财团也慷慨解囊,捐钱捐物,参加此项活动。

以鼎叙情,由鼎铭志。它表达的是香港乃至世界的华人,对香港无限美好前景的良好祝愿和坚定信心。

二、省委书记批示“铸造警世钟建议好”

“咚、咚……”雄浑的钟声在南京静海寺上空久久回荡,撼人心扉,荡气回肠。

1997年6月1日,在距香港回归祖国还有30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古城南京成千上万的各界人士,聚集在记录着割让香港屈辱条文的《南京条约》的议定地——静海寺,隆重举行“警世钟”落成典礼。抒发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静海寺坐落在南京下关狮子山下,始建于明朝初期,是永乐皇帝为表彰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功勋而赐建的,寓有“四海平静”之意。然而,150多年前,鸦片战争的炮火扰乱了古刹的宁静。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的英国侵略军,在静海寺——这个记录着中华民族一段辉煌历史的地方,与清朝政府代表议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为了让后人了解历史、不忘国耻,1988年南京市政府修复了因战乱毁损的静海寺部分建筑,1990年在寺内建立了《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香港回归前夕,南京军民又在静海寺撞响了振聋发聩的警世钟声。

铸建“警世钟”是江苏省工商银行的一位普通干部俞效东提出的,去年,他正在小学读书的儿子回家说,有的同学在参加爱国主义知识测验时,把“九·一八事件”答成是“开封文物被盗大案”,把《南京条约》割让的写成“南京”。孩子说得无意,俞效东却听得有心。他在附近的几所中学里进行调查,发现有半数以上学生对历史漠不关心。俞效东被深深震动了,感到要让孩子了解历史、懂得历史,铭记历史的沉重责任。随着香港回归之日渐近,他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静海寺——《南京条约》的议约地,这里,无疑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基地。俞效东经过两个月的调查和酝酿,于1996年11月,向省有关领导呈上了关于筹铸“静海寺警世钟”,开展相关爱国主义活动教育,迎接香港回归的建议。建议很快得到了省委书记陈焕友的支持,当即批示:“此建议好。”南京市领导同志立即将建议批转下关区政府。捐资铸建“警世钟”活动由此在香港回归倒时100天前夕,正式拉开了序幕。

“警世钟”的构思集庆、警于一体,总体造型为仿明钟形式,重约3吨半。“警世钟”的吊挂系统,特意选择了威武生动的龙形,顶端有一火球,球高7.1厘米,象征香港于7月1日回归。钟的肩高为1.842米,寓意《南京条约》签于1842年,以此警示后人铭记这一耻辱。钟的顶部浮雕12只飞翔于云层的和平鸽,寓意12亿中国人民热爱和平。钟的前部为“警世钟”3个字,两侧左右镌刻铭文。其中最后几句是:洪钟长鸣,毋忘当年,落后挨打,前事可鉴,雪耻夙念,终于实现,永志不忘,一往无前。

三、回归宝鼎申报迪斯尼世界纪录

1997年3月12日,刚刚参加完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的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理事会主席、香港美术家协会主席文楼,怀着满腔激情,匆匆从北京赶往香港,郑重地将自己历时2个月精心创意的世界上最大青铜宝鼎——“回归宝鼎”方案,呈送给香港庆祝委员会。

“回归宝鼎”由鼎身和底座两部分组成,鼎身连座高4.1米(比香港宝鼎1.997米高2.103米),底部为六角形,重7吨。鼎身表面是云彩图案,底盘表面是波浪图案,中间表面有3朵紫荆花图案。宝鼎内壁刻有香港基本法序言和总则,共1100多字,0.8米高的六角形腾底座,铸刻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手书的“香港春暖”4个大字。

用中国古老的青铜巨鼎承载香港回归这一重大的历史题材,并揉合现代工艺和造型,使“回归宝鼎”不同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历史烙印,而是昭示回归后的香港更加开放,祖国更加强大的未来,文楼这一新颖的创意立刻感动了香港同胞爱国之心,香港庆委会当即决定:“回归宝鼎”放置在香港著名的维多利亚公园,作为1997年香港回归的永久纪念。

造价53万元的“回归宝鼎”由江西裕丰金属工艺品厂铸造,经过铸模、敷浆、焙烧、铸造、修整等40多道工序,历时70多天,于6月9日前,完成了“回归宝鼎”这一巨制。

为什么要赶在6月9日之前呢?说起来有一段插曲,因为6月9日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香港同胞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爱国主义先驱——屈原,按几千年的传统习俗,将特意包一个2吨重的世界上最大的粽子,用7吨重的“回归宝鼎”祭祀屈原眷恋故土、精忠报国的伟大人格。随后,香港各界社会团体将2吨重的特制粽子分送给香港所有的孤寡老人。最后4.1米高、7吨重的“回归宝鼎”和2吨重的粽子一同向迪斯尼申报世界纪录。

四、八旬老人陋室书就千福万寿回归图

江苏省江都市离休干部、八旬老人夏鼎一生迷恋“福寿”两个篆字的写法和研究,被人们誉为“福寿老人”,他的“百福百寿图”、“万寿图”等作品,先后被《当代书画家吉祥福寿作品大典》和国际文学艺术博览会人选,报章杂志也多次发表,数次获奖。为了迎接香港回归,夏鼎决定创作一幅千福万寿庆回归的长卷,以示庆贺!

倘若单单用一万个寿字,一千个福字组成一幅“热烈庆贺香港回归祖国”八米长的千福万寿图,并非难事。可他要用一千个不同的福字,一万个不同的寿字,而且全是篆书组成这幅长卷,就非常难了。一难是没有资料。夏鼎就跑书店、访朋友,八方搜集、四外寻找,终于搜集到17个版本的万寿字谱,福寿大典等典籍,光《百寿图》他就搜集到苏东坡、王安石、范仲淹、陈大羽等名家创作的160多幅,夏鼎寻福寻寿简直到了入迷的境界,就是走路、逛街、上商店、游玩,只要发现有写法奇异的福字,寿字,他都一丝不苟地描摹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近一年时间,他从典籍、杂书及各种器物上共搜集到6万多个寿字,6千多个福字,而后逐一研究,认真筛选,去同存异,最终从浩瀚的“福”、“寿”中,选出12900多个不同的寿字和1100多个福字、自编了一本《万寿字集》和《千福字集》,完成了长卷创作第一步。

其后是创作上的艰难了。夏鼎今年81岁高龄,身子活动不方便,加上住房环境不算好,给其创作增添了难度。一间六七平方米的房间,是他与老伴的卧室兼创作室。室内光线较差,老人又眼力不济,他便买了一张轻巧活动的小长桌,早晨将桌子搬到光线好的阳台上写字,中午搬到室内写,傍晚红日西斜,卧室光线暗了,他又将小桌搬孙女住的光线较好的北房写。他起晚摸黑,废寝忘食,终日不缀。为了赶时间,常常深夜三四点钟爬起来写。他写的全是篆体字,光线差的时候,不得不借助放大镜写。就这样,夏鼎老人经过80多天的艰苦创作,用一千个福字、一万个寿字,分别组成“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个红字,红黑相间,布局有序,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令人赏心悦目。

夏鼎创作的这图“千福万寿庆回归八长卷”被众多的专家学者赞为是众多迎回归纪念品中的珍品之一。目前,夏老满怀喜悦地寄给国务院,用以庆贺香港回归祖国,祝福祖国万古长青。

五、耗价一千万元的华夏第一大钟

在热烈庆祝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典礼上,有一件礼物举世瞩目:这件礼物不是别的——就是华夏第一大钟。

国务院港澳办公室根据有关方面的再三提议,决定铸造堪称世界青铜大钟之王的“华夏大钟”,作为欢庆香港回归祖国的纪念品,并决定在“7·1”庆典上第一次投入使用。

“华夏大钟”采用合金响铜冶炼浇铸,钟体自重99吨。确定“99”的含义有四:其一取“九九归一”之意,象征祖国统一、强盛;其二“九”是阳数中最大的数目,在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中,表示着至高至大至尊的意思;其三是在庆典上撞钟108响,“108”的合数是“9”,象征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国泰民安,繁荣昌盛。再就是巧取“1997”中间两个“99”,一方面表达英国租借香港的最后期限,另一方面表示我国对香港恢复行政主权。

铸造“华夏大钟”计算需成本费300多万人民币,加上附件、运输、安装等共计需1000万元人民币。资金的来源,采取公众筹措的办法解决。凡参加捐资者可在大钟上铸刻姓名,流传千古。

“华夏大钟”铸成后,将安装在香港的大屿山巅。每当敲响大钟,宏亮的声音将不断激发香港同胞的爱国热情。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