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儿童食品让次欢喜让人忧
鲍平
时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日益繁荣昌盛,越来越丰富的食品可以让人们大饱口福。这当中,尤其以儿童食品的发展最为迅速。应该说,对于我们这个占世界少年儿童总数1/4、拥有着3.8亿少年儿童的泱泱大国来说,发展儿童食品、造福子孙后代,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让人欢喜。然而,平心而论,在欢喜之余,却又会让人情不自禁地平添出几多忧虑来:
食品加玩具:不尽诱惑滚滚来
常言道:货卖一张皮。这一点,在如今市场上出售的琳琅满目的儿童食品当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和淋漓尽致。君不见,诸多儿童食品的生产厂家为了尽可能地去赢得孩子们的青睐,可谓是绞尽脑汁,机关算尽。于是,用飞机、坦克、玩具车、卡通人、动物造型之类玩具做食品包装的比比皆是,而食品包装盒、包装袋内、外附带玩具的,也是数不胜数。还有一些厂家,打着买儿童食品可以获大奖的旗号,要么以徒有虚名的即对型高额奖金为幌子,要么以杳杳无期的赠奖票集中摇奖为手段,刺激和诱发孩子们的侥幸、赌博心理。更有甚者,一些利欲熏心、见利忘义的厂家竟然将裸体女人、迷信制品、手铐等制成玩具混夹在食品包装之内,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凡此种种,对于相当多的生产厂家而言,在市场上所出售的儿童食品包装里的食品与玩具相比,往往是“头比身子大”。而对于众多的孩子们来说,与其说是为了买食品吃,倒不如说是为了得到该食品中的玩具更为准确。
营养加保健: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现今市场上出售的绝大多数儿童食品,都公开标榜着具有营养保健功能。然而,事实却绝非是这样。先以市场上出售的那些称之为“鸡味球”、“鲜虾条”、“鱿鱼酥”等儿童食品而言,虽然都醒目地标有“营养丰富”的字样,其实不过是营养成分单一、多以热量为主的食品,孩子若经常食用,会导致营养平衡失调、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造成厌食、偏食、消瘦、肥胖等症,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再拿形形色色的乳制品来说,由于家长误以为只要是带“乳”字的饮料其营养价值必定丰富,结果将乳酸菌类饮料与乳酸饮料等同起来,混为一谈,弄得事与愿违。那么,单就乳酸菌饮料与乳酸饮料比较而言,前者营养价值丰富,可促进机体对乳蛋白质和钙质的吸收;而后者系以少量乳制品为原料,辅以糖、水等,工艺简单、营养价值较低。英国研究人员在儿童中发现一种新型现代病——“儿童果汁饮料综合症”,其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情绪不稳并常见腹痛、腹泻。国内有关专家指出,儿童慢性胃炎的增多,主要是因长期饮食不当引起,长时间进食添加香精、色素的冰糕、果冻,喜食冷、热、软、硬无常的零食,时而过饱时而过饥,均可反复破坏胃粘膜屏障,导致胃炎。
广告冲击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有关资料表明:在广告冲击波颇为强劲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在购物过程中,都会程度不同地受到广告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左右。对于儿童而言,这一点表现得更为突出。众所周知:广告是产品推销的先导,而儿童对众多消费品的认识,更多的是源于广告商费尽心思为生产厂家制作出的电视广告:今天你一句“某某某,今天你喝了没有?”,明天他一句“考考考,先健脑!”后天我一句“妈妈,我要喝——某某某”……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广告轰炸,使得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地感染上了“广告瘾”。正是由于这种“广告瘾”的驱动,天真的孩子们往往会“跟着感觉走”,从而使得做父母的难以一次次地去拒绝孩子们的选择,这也是生产厂家和广告商的用意和所追求的广告效果。事实上,许多儿童食品的广告正是利用了孩子们的单纯和无知,甚至对孩子们及他们的父母形成了欺诈和误导。
国际商会曾在1963年通过的《国际商业广告从业准则》中,专门对儿童商品广告作出过特殊规定:儿童商品广告不应以任何方式暗示,使儿童出钱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儿童商品广告不应使儿童相信,如果他们不购买广告中的产品,则不利于其健康和身心发展,或前途受到危害,或将遭受到他人的轻视与嘲笑等等。如今,与国际标准、国际惯例接轨已经成为我国一种不可抗拒、不可逆转的潮流,那么,我国的儿童商品——尤其是食品广告,为何不能尽早地与上述所提及到的国际惯例接上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