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无入售票:谁难为了谁?
眼下,无人售票这一国际通用的公共汽车营运方式,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但如同任何新生事物在滥觞之时一样,总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包括内在原因和客观原因。报载:武汉市电车公司仅仅试行3个月“无人售票”的公汽60路车,日亏损三分之二,原来是有部分乘客故意向票箱投进大量的残币、游戏机牌及汽水瓶盖等。笔者以为,如果据此认为武汉市民的道德素养不高,未免结论下的过早,恐怕有深层次的原因,譬如宣传解释工作不够,没有向大家讲清“无人售票”带来的种种好处,配套措施跟不上,服务态度恶劣,车辆间距过大,难以兑换零钞,变化只是取消了售票员,使人们感到“无人售票”反而难为了乘客,所以市民们便采取消极的行为进行抵制、不配合,使试行者难为。
我本人就有这样的切身体会,我居住在咸阳这么一个人口仅30多万的中小城市,平时上下班骑自行车,节假日偶尔乘59路“无人售票”公共汽车
去省会西安,从来没有感到不便,原因是59路在起始点都专门设有兑换零钞亭,配备2—3人,以解乘客不时之需。但几日前在本市内,的确让我十分狼狈了一回,我外出时搭乘了机关的一辆便车,可等我准备乘市内公共汽车返回时,麻烦来了,没有带零钞,我试着连续登上1路、11路、14路三趟市内公共汽车,皆因未带零钞,而被司机不客气的撵下了车,这时,我才真正领教了“无人零票”貌似方便,实则是极大的不方便。我当时就想,既然你实行无人售票,为何不能在大的乘车点设一兑换零钞处,这样互不难为,不是更好吗?
由此我想到,任何一个好的改革措施,必须有一整套好配合措施予以保证才行。不能只照葫芦画瓢,随风而起,你搞我也搞,不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仅学点皮毛,而内在的东西相比甚远,还抱怨世风日下,群众的思想落后。这样,即使再好的设想,也只能付诸东流。
(李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