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钢筋班热”吕玉标
坚硬的钢筋在他那双汗淋淋的手中“嘎吱吱”响,这响声延续了15年。15年来,他围着钢筋班那力拔千钧的工作台出了多少力、流了多少汗已无法记清,也无法查阅,记得清的是经过他手的5000余吨型号不同、形态各异的钢筋加工件无一次品,能查阅的是他曾13次获得铁道部和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等单位授予的“优秀青年技术选手”、“先进生产者”、“十佳青年”等光荣称号。近日,陕西省政府又授予他“陕西省劳动模范”殊荣。
他,就是铁二十局建工处六公司钢筋班班长吕玉标。
1982年,血气方刚,体格健壮的吕玉标被安排在钢筋班。几天下来,那宽大厚实的手掌给钢筋拧得全是亮晶晶的水泡和红彤彤的血泡,一双手臂阵阵发麻。领导心痛了,劝他好好休息。他强忍疼痛,依然攥住冰冷的钢筋。工作性质决定着他整天穿不出干净衣服,人也给累得力尽筋疲。有人劝他趁早找领导改行。他想:“再累再脏总得有人干,既然自己干上了,就得把它干好。”
随着时间推移,吕玉标意识到仅干好加工件还不能成为优秀的钢筋工。只有初中文化的他,主动掏钱购回有关专业技术资料。他从建筑识图、理论力学、结构力学等方面刻苦钻研,汲取营养、丰富自己。一旦遇上琢磨不透的难点,就向身边的工程技术人员耐心请教。寒来暑往,六载春秋过去了,他由普工成长为一名集钢筋加工、焊接、绑扎、机械维修、材料预算、试验和建筑识图于一身的多面手钢筋工。
时光荏苒,年复一年。吕玉标在钢筋班那个工作台旁一丝不苟,无怨无悔地工作着。平时,岳父知道他的工作苦、脏、累,临退休时向组织提出了有生以来唯一的请求,想将女婿调往自己所在的单位。然而,当岳父等着他办理调动手续时,吕玉标却迟迟不行动。过了一段时间,他告诉岳父:“同班的老工友已走了一个又一个,新来的同志技术上不过关。自己在这个时间提出调动,不合适呀!”
1992年4月,吕玉标所在的钢筋班受命到宁夏固原县,承担国家“八五”重点工程宝中铁路固原站钢筋加工任务。恰逢此时,父亲来信了,信中说,已托亲属在“天府之国”的四川为儿子联系了一个单位。读完父亲的来信,吕玉标感激地两眼盈泪。那里有他父母双亲,那里有他妻子和女儿,那里将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可,吕玉标又放弃了调动的机会。
他和同班的工友来到固原站工地。面对他们的是400天内必须分批保质保量完成近千吨钢筋的加工任务,否则将影响其它工序施工。为确保整个车站施工质量和工期,他带领全班人员迎着繁重的任务和紧迫的时间全力以赴、昼夜拼搏。半年过去,吕玉标顾不上给家人写一封信。妻子带着女儿翻过秦岭,跨过六盘山,四处打探找到他所在的工地。
“你为啥不想调回老家。”妻子责怪他。吕玉标却笑了:“我觉得离开铁路,离开钢筋就会有些失落,就会丢掉自己喜欢的生活圈。”吕玉标凭着对自己职业的热爱默默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那年,他还荣获宁夏固原县“五一”劳动奖章。固原站竣工后,车站整体工程亦荣获“铁道部优质工程”。
(许岗陈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