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08月07日
头版
01

开元大境界

——记崛起的西安开元商城购物中心

李建平 迟骋 张国保

古城西安,愈来愈以她那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当人们沉浸在历史的辉煌中流连忘返,突然一个回眸抑或一个仰视,蓦地发现了在钟楼近旁、唐开元寺的遗址上掘起了一痤崭新的现代化商城。那别致的结构,新颖的造型,和谐自然的建筑风格,恢宏大度的气势,古朴典雅,庄重大方,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它虽富丽堂皇而又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之感,温馨亲切得使任何人都想随便地进去走一走,停一停,看一看。如同在历史的隧道里穿行得太久而突然呼吸到了现代的空气,这座雄伟的建筑令西安的游客们耳目一新。这座被誉为世纪末西安标志性建筑位于市中心钟楼、鼓楼延长线上,与这两座雄伟的建筑交相辉映,平分古城三分秋色。

她,就是西安开元商城购物中心。

西安开元商城购物中心是西安解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陕解放)的全资企业,陕解放是西北第一家股票上市公司、陕西省首家股份制试点企业。她从1996年6月15日开业以来,以准确的市场定位,周到热情的服务,高质量的管理,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顾客,来自全国各地的顾客不但从这个良好的购物环境中选购到满意的商品,享爱到高档次的服务,而且从这只精神窗口感受到古城一种崭新的时代风貌,感受到开元人高雅的商业艺术及高尚的商业道德。

西安开元商城购物中心展示给人们的,既是物质的琳琅满目,又是精神的博大精深。他们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更多的向人们展示提升了一种崇高的境界。

境界之一:以小我奠基大我的巍峨

西安开元商城属于西安市旧城改造重点工程和大型商贸设施项目。1992年6月18日,时任西安市市长崔林涛在钟楼东南角现场办公会议上,听取了陕解放关于报请扩建原商场的设想后,将此提到了古城西安年轻化的高度来认识。他说:“我们不要再象切豆腐块一样来建设古城,要把旧城改造和建设现代化的商业大厦联系在一起,旧城改建也要走改革的路子。”

从这一天开始,由陕解放牵头在钟楼东南角建一座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开元商城的宏大构想开始孕育。

但是,要在这儿建一座现代化商城又是谈何容易。钟楼东南角被人称为“刮金板”,一个卖茶水的老太婆就可以养活全家人。可见拆迁难度之大。即就是以后能并入开元商城的解放商场和其它8家企业,也要在眼前做出巨大的牺牲,因为这些企业当时效益都很好,拆除后每年就得减少利润480万元,大部分职工还得长时间的回家待岗。

可是,开元商城一旦建成,就可以每年销售15亿元人民币,实现经营利润达8千万元,而且还可安排除解放公司现有人员外的3千名左右的人员的就职。

为了古城的改建大业,在大我与小我之间,陕解放人义无返顾、心甘情愿地选择了牺牲小我。

他们要用小我去奠基大我的巍峨。

陕解放人凭着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艰苦细致的工作作风,与拆迁办的同志们一志到拆迁户“短兵相接”,他们忍辱负重,顾全大局,面对误解、刁难、讥讽以及无理取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感化了许多人,但并未能彻底感化那些极端利己者的铁石心肠。这些人竟理直气壮地认为国家有的是钱,让我拆迁可以,那么,大大地给钱吧!

钱是国家的,怎么能随便给呢?

拆迁受阻,久拖未决,几乎置陕解放于绝境。旧的商场拆除了,陕解放失去了主营业务,每年的经营损失和各项支出费用达亿元之多,还要向股民派息几百万元,当时正逢物价上涨,上千名只能领到50元生活费的职工陷入了生活的困境。

陕解放人在这段刻心铭骨的艰难岁月里,写下了一曲悲壮之歌。

有一位女性,待岗后导致夫妻离异,孤身带着一个身残的孩子租住农民的房子,以捡破烂、卖茶水、帮人出摊而补贴家用。精神的打击,生活的重负,使她变得恍恍惚惚,在一般人眼中成了一个没有思维的活物。但在拾荒的途中,在风高月黑的夜晚,她常常在那拆完的“陕大坑”旁边徘徊,默默祈祷着开元商城的早日建成。

正当陕解放的危急关头。王科,这位曾使名不经传的“唐城”几年间就名贯中华,各项指标均列同行前茅的前唐城百货大厦党委书记兼总经理,现一商局副局长,甘愿放弃令人羡慕的副局级这把安逸的交椅,毅然擎起陕解放这面哀而不败的大旗,出任西安解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他迅速摸清了情况,面对久悬不决的官司无法拆迁的局面,果断地提出了变整体施工为分段施工,集中一切人力、财力,先盖开元商城东半部分,尽快使其营业,先解决几千人吃饭问题的方案。这力挽狂澜的一步,扭转了陕解放几年来的被动局面。

从1995年5月17日铺下第一根钢筋到1996年6月15日开业,这13个月的日升日落,阴晴雨雪,王科一直泡在工地指挥棚和现场。他招贤纳士,广罗人才,尽管当时“陕大坑”的前途未卜,但张铮、王晓寒,刘利等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还是一个个被王科这种干事业的精神吸引而来,成为他得力的左膀右臂。王科率领着这些精兵强将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策划方案,修改图纸,论证解决一个又一个因为采用局部施工带来的各种施工难题。从台阶到柱子的设计,从楼顶到大门的样式,从建材用料到色泽的选用,无不浸透着他们的心血。在工地上,人们很难分辨出谁是总经理,谁是民工,因为那位高挽着裤腿在搬运材料的可能就是为了尽快建成商城而心急如焚的王科。这一年多时间里,王科忙得从来没有在深夜12点以前回过家。在工程最紧张的那段时间,他甚至吃住到工地上。一位工程队的老板感慨地说:“我总算在现在这种时候才见识了一位真正的共产党的干部,他不进卡厅,天天泡在工地上,总也不见他累过。跟这样的人干活,心情就是舒畅。”可有谁知道,王科家中还有两位90多岁高龄的老人患脑血管病卧床,他在繁忙的基建工作中,心头还压着这么一块重负呢? (连载一)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