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圈中的怪圈
文/熊明泽
影视圈是镶金镀银的,想进去的人非常多,能进去的人少得可怜。一旦神秘起来,就象一道金光闪闪的光环。然而,将镶金镀银的这层东西剥掉后,却露出—个个怪圈。
怪圈之一:浪费触目惊心
一些影视单位挥金如土,文化浪费的确触目惊心。
目前,我国的电视文艺晚会每年多达数千台,除中央台春节文艺晚会之外,各省市地方电视台大中小文艺晚会一台接一台。演员、主持人面孔依旧、节目的形式、内容大同小异,排场越搞越阔气,浪费越来越大。一台文艺晚会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元。由于演员多,由原来—个演员一个节目或唱一首歌改为一个演员客串一次或只唱一句。
电视剧生产的浪费比文艺晚会的浪费更惊人。有资料显示:1995年我国电视剧产量达8000多部(集);1996年已过10000部(集);1997年将达到12000部(集),但通过的寥寥无几。由于电视剧供大于求,量多质劣,制作单位只好提着上百万元的录像带从省市台到地方台,上下送播,结果有很大一批电视剧无出头之日,放在仓库里成了垃圾。一集电视剧平均成本不少于20万元,据说1995年电视剧耗资13亿元,1996年耗资超过20亿元,每年有数亿元人民币成了一堆“塑料”垃圾。
影视题材“撞车”,造成浪费也相当惊人。近几年来影视题材撞车现象愈演愈烈。电视之间,电影之间,电影与电视之间选材雷同重复屡见不鲜。象《孙武》、《胡雪岩》、《施耐庵》等电视剧都有两到四家同抢一题材拍摄。这些电视剧少则30集,多则五六十集,据圈人士统计,重复拍摄所投入的经费超过3000万元以上。
怪圈之二:铜臭熏透舞台
演员从事的是生产精神产品的工作。其劳动有特珠的一面,获得较多的报酬,国人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发展到漫天要价,投入产出比例失调,只能说明这些人铜臭味十足,成了拜金主义的俘虏。最近中央电视台组织北京、上海等15家电视台或电视剧制作中心参加的特约制片人联谊会,决定对高片酬予以抵制,以保证最少有50%的经费用于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目前出现电视剧走红明星最高片酬每集达8万元,比较走红的演员一般每集一万元,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员每集五千元。因此,每部电视剧的成本中,演员的酬金占了60%至80%。
写剧本编剧成了文化人就业的新趋势。这些“剧作家”有的连曹禺、吴祖光是何许人也全然不知,就尝试着写起电视剧本来了。
写不出好剧本的原因很多,作者文化功底不够,模仿太多,视野思路不开阔等等。要想提高剧本的质量,光靠金钱的驱动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从其他方面找找原因。
著名作家浩然不为金钱所动。去年夏天广州一家饮料厂生产出一种新型饮料,老板请浩然只讲—句广告词,酬金一百万元,他谢绝了。老板后来找人做浩然夫人及周围同志的工作,让他“解放思想”、“跟上形势”。浩然大义凛然,苦守清贫,不为所动再次谢绝。如今几千万的明星有的是,上亿元的大腕也不只一两个。某省有线电视台台庆两周年文艺晚会,香港某艺员出场费18万港币,并给上台领奖观众一个“惊喜”:飞吻。国内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同她同台献词,也获得6万元出场费。北京一个经纪人透露内情,跟他玩的明星大都有六七百
万,一年走穴五六十场很正常,一场拿两万一
年就是上百万,再加上三天两头跑堂会,每次也是五千八千的,再加上拍广告做买卖所得,上千万并不夸张。明星逃税的事太多了,就说跑堂会,一晚上五千,得纳税一千,谁个交了?如果在电视台做个节目,写一个人领走八千一万就不行了,编一串假人名,用不同的笔迹签名,化整为零,税就逃过去了。
怪圈之三:艺德令人作呕
人格是做人之本,艺德是从艺规范。“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之说,就是要把人格和艺德和谐地统一起来。
最近北京某报对京城文化娱乐情况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一百户人家中,有半数对演员艺德不满。在“您对中国演员艺德怎样评价”一栏中,有39%的家庭选择了“不满意”,另有17%的家庭选择“差”,两者加起来对演员艺德不满意的家庭56%,另有45%的家庭对演员的演技表示不敢恭维。
武打指导也要冠以导演头衔。这真是件巧事情。最近的《隋唐演义》前20集导演署名权一案在北京海淀区法院开庭审理。围绕《隋》剧武打设计人刘家成究竟算不算导演,是否侵犯了总导演的权利这一争议焦点,导演和制片人在庭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法院判决原告张华勋、张杨二导演胜诉。
逢场作戏,是演员的职业。但不分戏里戏外,在生活中也逢场作戏就太过份,太虚伪了。众所周知,西藏缺氧,没去过的人大都望而生畏。不过成千上万的援藏人员在那里生活,也没靠拿着氧气袋过日子。然而,我们的一些明星出现在西藏那片高原时,荧屏上的明星们总爱拿一支氧气管,乍一看,好象这些明星是学习“延座讲话”后,深入到西藏第一线,几乎连命都搭上了。果真如此吗?前不久,有一个文艺演出团体赴西藏演出,一天中午,在拉萨假日饭店吃自助餐时,明星们开怀畅饮,丝毫没有气短头晕的症状。下午3时,布达拉宫广场前新搭的舞台四周,当地群众挤得水泄不通,期待着这些来自京城的明星一展歌喉。当地电视台作现场报道。这时出现了一组特写镜头“原本生龙活虎的明星个个突然都变得上气不接下气,纷纷将氧气管插入鼻孔。”当然有个明星吃饭时没出来,而是在房间输液,由同室的人带回一些饭菜,她在台下输氧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可是其他明星既没少吃又没少喝怎么突然进入表演状态了呢?撕开了神秘的面纱后,大家还会为这些明星们的表演如痴如醉吗?
如今影视圈内“总导演”多如牛毛。拍《三国演义》那样巨制要一个总导演未尝不可,为何十集二十集的电视剧也要一个“总导演”呢?说穿了一是靠名人效应易拉赞助;二是靠名人声望便于吸引演员;三靠名人抬高非名人的知名度。有钱无能的“导演”就把眼晴盯在名人身上,如黄建中就被有钱的“导演”当幌子打过一阵,借以吸引了不少企业投资。
去年开始,由炒明星发展到炒剧组了。可悲的是。影视家们不在提高艺术质量上下功夫,总把“功夫”用在功夫之外。小制作谎称“大手笔”。甲剧组说需资400万元,乙剧组说不低于1500万元,而丙剧组说投资2000万元,象皇帝建造的三宫六院,鳞次栉比,扶摇直上。
刚刚结束的第六届中国电影艺术表演学会奖,以其重艺德的评选标准而倍受人们关注。高明、宁静、宋春丽等18位名演员已入围本届“学会奖”。而—位知名度颇高的特型演员因其艺德欠佳,而被第三次拒之门外。最近有人载文呼吁成立一个晾星
委员会,把那些艺德差的明星晾一京,晾他们几教不能上影视舞台,他们的光芒还会那么耀眼么?
一个明星如果不加强自身的艺德修养,必然要滑人深渊。去年秋天,北京影视双星朱某失踪了。最近披露她是吸毒身亡的。她毕业于中国戏剧学院,应该说她的前途一片辉煌。一步不慎,步入了吸毒的魔圈。她靓丽、娇美,为了减肥,有人叫她把那东西吃一点试试,吃后开始拉肚子,最后不能自拔,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片酬和演出劳务费几乎全部用于吸毒。在没钱时与男友商定,吸最后一次洗手不干了,用针管将毒品注入青春的血液,不到五个小时,朱某心脏停止了跳动。
艺德,应该是比金子还珍贵的东
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