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位的人都循着不同行为规范,某些当官的人除了长就一副端庄的官相,还要练就套“官腔”。
好一副“官腔”
文/孔素
自古以来,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都循着不同的行为规范。当官的自然也不例外,除了要长就一副端庄的官相,似乎更需练就一套“官腔”。细细品味一下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官腔”,倒是绕有趣味的。
“嗯、啊、这个、那个……”虽然并非某些官员的专利,但由于当官的使用的频率最高,因而被人们视为正统的“官腔”。这一“官腔”最出色的功能大概算是催眠。有好事者曾统计过本单位一位“首长”在半小时讲话中用过多少次“这个”,然而却在“这个”音节的多次重复和催眠般的氛围中坚持不到半个小时便酣然入睡。一位“有最新语言研究成果”的人认为,在演说、讲话中夹杂这类“官腔”主要是讲话人给自己留有思考余地,通过发出“嗯”、“啊”或“这个”、“那么”这段时间,便有可能使下一句话酝酿得更成熟。也有用来解围的。我也亲眼看过一位领导讲话“卡壳”后连吐若干“这个这个这个……啊”才得恢复正常。
“没有什么准备,随便讲几句……”我们常常听到有坐在台上的官员这样说。有人分析这一“官腔”为什么能够如此流行,理由如下:A、能显示讲话者特殊的身份,潜台词是:本来没有我讲话的议程,但主持人却非要让我讲一讲以显示会议的重要。B、表面上听起来这位讲话者很谦逊,潜台词却是:你们等着,我不准备也能讲得很精彩。C、对能否讲得精彩确实胸中无数,为万一讲砸了寻找台阶。潜台词是:万一讲差了并不能说明我水平就低。D、对听众有一种下意识的轻视。潜台词是:我讲话用得着认真准备吗?
由于有人认为讲话者讲得越长,便越能显示官员水平,因此,听众可不能轻信讲话者“随便讲几句”的声明,便习惯地听其一二三四、甲乙丙丁、ABCD地娓娓道来。
也有不同凡响的官腔“我只讲一句……”。然而,“一句话”官腔,并非言简意赅。“水平挺高”的官员常常围绕一句话,又是情况介绍,又是解剖分析,又是具体部署,如此等等,由一句派生出洋洋万言。讲者“一句话”,听者大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