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09月27日
劳动者
03

跨过去,前面有个天

——延安下岗职工再就业透视

下岗者仅仅是改革洪流中第一批被冲击的人群,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下岗仍将困扰着许多人。让我们把爱心和目光投向那些处于“阵痛”中的人们。

愿他们经过人生的又一次拼搏迎来新的生活。

严酷的现实

市场是无情的。随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延安有一批企业由于自身或客观原因,亏损逐年加大,不得不宣布半停产、停产甚至破产,随之而来的就是职工下岗。

延安利民毛纺厂——延安较早停产的企业,这个毛主席在延安时就建起来的厂子,八十年代曾成为延安当时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由于种种原因,到1992年初企业负债近3000万元,不得不宣布停产。企业现在册职工799名,放假的就有700多人。这700名职工除极个别技术人员或有门路的调走或自谋出路外,大多拿着70%的工资或更少的几个钱度日。

去钢厂的那天,正逢厂里准备恢复生产,忙碌中的苗厂长介绍说,工厂1995年8月停产后,正式职工1295名,下岗的就有1000余名。谈到恢复生产,厂长说只能解决750多名,还有500人无法安置。

从市劳动服务处的调查看,全市国有企业亏损比较严重,下岗职工中自谋职业的人数占的比例很小,大多数人仍在等、在靠、在徘徊。

寻找另一片天地

下岗之后的境遇,无疑是艰难的。但下岗决不意味着生存道路的绝灭。恰恰相反,一些下岗职工,正是在这种无奈的逆境中。拭去眼泪,卸下包袱,轻装上阵,闯出了一条艰难曲折却也不无风光的生存之路。

他叫雷润贤,原是钢厂职工,下岗后和几个同事在东关成立了三益钢材经销公司。我们不妨听听他的自述:公司是你凑5000元、他拿8000元集资办起来的。经营的仍是钢材、钢管,由老雷自己当老板。说联系货二话不说就得起身,半夜三更在路上跑。他说:“不这样拼,老婆、孩子吃什么?”

初见35岁的孙萍萍,你绝不会以为这个纤弱娇小的女人就是汽车修理厂老板。原单位停产后,作为业务经理的孙萍萍在家闲了3个月后,就再也呆不住了。她拿着东凑西借的万元钱和厂里3个男同事搞起了一个汽车修理摊点。开始因为偏僻加上业务又不熟,孙萍萍常被搞得疲惫不堪。1996年5月,孙萍萍他们的维修厂搬到文化沟,很快打开了局面,生意红火,并且名声在外了。到我们采访她的时候,她的心态与两年前已完全不一样了,她说:她不光是要挣些钱,更重要的是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刘某原是火柴厂的一名车间女工,当单位宣布让她回家听命时,她几乎无法接受这一现实,想都没想过好端端的国有企业就这样歇业了。东奔西颠了三四年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到了199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外地美容师来延安办培训班,便排除了一切干扰报名参加学习。她是下了背水一战的决心要学出真本领的。手艺学到后,她在郊区租了一间房子,有了自己的美容美发厅,一年收入1.5万元左右。她自信地告诉我们,她最近正在积攒资金,想把美容厅办到繁华地段,凭她这把手艺,一定会生意兴隆。

下岗,给人压力也给人提供机遇,只要精神不倒,敢做敢闯,自然会有一片新天地,这几名下岗职工的故事足以说明这一点。

沉重的思考

据我们从劳服部门了解的,尽管政府和企业为安置下岗职工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再就业职工人数仅占下岗职工总数的23.8%。下岗职工的择业取向与社会岗位需求存在极大的差距,择业观念亟待改变。

有的职工下岗后,不能适应角色的转换、怨这怨那;有的职工对新岗位的艰苦程度、待遇、收入、“体面”与否过于苛求,没岗位是没岗位,可有些工作却没人去做。延安利民毛纺厂停产后曾与河北里县合办一个毛纺厂,第一批过去40多人。但不到一年,这些下岗职工又回到原厂领上了补助。原因是一离家远,两头抽扯,太费心;二是适应不了乡镇企业那种管法,受不了那份“气”。而对方领导则说,国营单位职工就是难管,一样花钱雇人,本地临时工很珍惜这份工作,干活又卖力,我们为啥要你们远的。

在引导下岗职工转变观念的同时,有关部门还就该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据了解,现在延安市全市困难职工和下岗人员中,30岁以上的占72.57%,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70%。这些人不怕吃苦,不挑拣岗位,多因文化薄,无特长,加上没有资金只好待岗。市上也搞过几次再就业培训,但由于种种原因,经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又上岗的寥寥无几。外地一些城市开设下岗职工经营市场、免税免工商费或建立下岗职工培训中心、人才交流市场等,从多方为下岗人员提供就业渠道的做法倒不失为可贵的探索。

在采访结束后,我们突然想到,延安能否成立一个下岗职工俱乐部,互相传递信息,介绍经验,在一个相对比较平等的环境里共同寻找再就业之路呢? (王长辛杨宏兰杜宝顺)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