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11月13日
经济文萃
04

货诺贝尔物理奖的第四位华裔

朱棣文博士其人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评审委员会日前宣布,1997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为3位杰出的科学家共同获得,他们因成功地利用激光冷却进行低温下量子物理特性的革命性实验而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在这3人中,除了法国科学家克洛特·科昂及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工程师威廉·菲里普斯外,还有一位黑头发黄皮肤的华裔,他就是美国斯坦福物理学教授朱棣文。诺贝尔奖的历史统计表明,朱棣文已经成为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及李远哲之后第五位捧回诺贝尔奖桂冠的华人科学家,也是第四位得到物理奖的华人科学家。

父母来自中国的朱棣文出生于美国密苏里的圣路易斯城。他祖籍中国上海,从小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培养。他从父母那里学会了刻苦、勤劳和谦逊的精神和品德,并不如意的生活环境也造成了他不屈不挠的性格。中学毕业,他进入美国知名学府、也是华裔较多的加州伯克莱大学深造,23岁那一年,即1976年,他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从1983年起,他开始进行原子冷却研究。研究之余还带助手研究生,从事部分教学工作。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小组在评审包括朱棣文在内的3位科学家时特别指出,3位研究者成功地利用激光将原子冷却至低温,人们利用他们的研究将进一步发展太空导航系统,进行准确的地面卫星定位,甚至还有助于制造出十分精确的原子钟。科学界还认为,这一研究的另一项功能还在于它能在不久的未来制造出原子激光束等来测量万有引力。科学家们认为,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研究成果。

在得知自己获得了诺贝尔奖后,朱棣文教授表示惊喜,但与那些对获奖兴奋不已的科学家截然不同的是,朱棣文谦逊地对采访他的媒体说道,当我想到还有更多的优秀科学家,特别是比我强的科学家还没有获奖时,我自然就不该把这项奖看得有多么重。朱棣文这番话折射出典型的东方人的特征。

(摘自10月17日《金陵晚报》华文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