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董事不“懂事”现象何日休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公司制企业越来越多,人们对公司董事这一职务并不陌生。在西方社会,公司董事是非常重要的职位。担任公司董事的一般都是一些具有专门知识和特长的人才,或是德才学识深孚众望的社会名流,比如著名经济学家、大学教授、前政府官员等。公司董事已被称为一种职业。担任知名公司的董事是值得炫耀的资历,代表一定的社会地位。公司董事并不一定是公司的雇员,因为具有某些方面特长、或社会关系、或威望,而有利于公司的发展也可聘请为公司董事,公司董事也可以不是股东,是为了让精通企业管理的专门人才充当董事,更好地选贤任能。但股东担任公司董事,必须持有一定最低数额的公司股份作为担任董事的资格股,构成董事违背义务、或是未尽义务时的担保。规定董事资格股是为了直接刺激和鼓励当选董事在为公司服务过程中,能尽其最大能力为公司克尽职守,尽其最大努力为企业尽心工作,不断地创造新的业绩。
在我国许多实行了公司制的企业,目前,法人治理结构亟待完善,董事会形同虚设,董事不“懂事”现象尤为突出。有的甚至闹出了笑话。比如,有个别企业领导人自称是企业法人,其实企业法人并不是自然人,而是以营利为目的,能够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组织。可见,企业领导人并不是企业法人,而是法人代表。这是两个基本概念,不可混淆,作为企业领导人更不应混淆。要想解决好公司董事不“懂事”问题,首先要培养和造就大批企业家队伍。八十年代末期,美国经济处于低潮时,亚科卡就说过,美国如果有50个真正的企业家,美国经济就可以振兴。现代管理学家熊彼特也把企业家尊奉为经济增长的“国王”。可见,企业家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我国国有企业在几十年的发展和十几年的改革过程中,没有把企业家问题放在战略高度,予以足够重视,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失误,也必将是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的一大障碍。
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企业家经济。企业家对于企业来说,是比资金更为紧缺的稀有资源。如果还是套用政府官员的标准,来选拔、任用和评价企业领导人,不尽快建立企业家培养、激励、创新、监督和约束机制,必将影响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和改制步伐。其次要让一批精通管理的专门人才进入董事会,担任董事职务。要让公司董事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崇高理想和最令人羡慕、最具有吸引力的职业。要鼓励公司董事以创立、经营和发展企业为天职,而不是跻身仕途。并给予其应有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例如,在各级人大、政协中应占有相当比例的席位,可以聘请为政府参事)实行年薪制,其薪金报酬在社会各阶层中应居领先地位。与此同时,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公司董事在驾驭市场、创新管理和科学决策等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挥公司董事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热情。公司董事是由股东选举产生的,是和公司业绩紧密联系的。市场竞争的成败决定着公司的兴衰,也直接影响着公司董事的升迁去留。公开选举,公正评价,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使公司董事面临更大的压力,随时都有可能被淘汰。这就促使公司董事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断创新,努力创造新的业绩,才能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常盛不衰,稳步发展。 (孟渭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