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多种形式公有制产生的威力
——天津港巨变给人们的启示
天津港是我国第一个实行体制改革的港口。起初,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搞政企分开、权力下放、精简机构等等。这些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步子太小,收效不大。为了加速港口的发展,他们按着“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在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上大做文章,使这个百年老港焕发出勃勃生机。
兴办中外合资企业是天津港在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上的大胆突破。作为我国超大型交通运输行业中骨干企业,天津港与挪威吉与宝公司合作建立起我国第一座合资码头,利用外资将港埠一公司一座陈旧的码头改造为现代化专业码头。8年前,天津港同荷兰渣华集团合资建立了我国第一家商业性保税企业——天津港保税仓库有限公司,后来,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天津港保税区。这样,为天津市外贸运输、经济领域按国际化运作、参与国际大循环创造了条件。到目前,天津港共兴办42家中外合资企业,这些中外合资企业都由天津港控股,行业遍布在装卸、仓储、包装、修理和集装箱运输等方面,并与天津港的主业相连,对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和管理,对开拓货源、开辟国际市场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天津港打破只有国有经济的局面,率先在港口系统开办了第一家港口劳动服务公司,让这家集体所有制企业担负起港区清扫、港口清仓、劳保服装生产、餐饮等为港门服务的业务,不仅吸纳了1000多名劳动力,而且为港口以后多种经营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天津港先后累计兴办了上百家多种经营企业,安置职工1500多人,年创效益2000多万元。这些集体企业分别从事旅店、餐饮、通讯、印刷、船代、货代等业务,为港口主业起到了配套作用。他们还计划将一部分集体企业以出让、承包、租赁等形式转为个体经营,让私营企业在港口也占有一席之地。
天津港还大胆打破部门和地区的界限。为了发展煤炭和集装箱的运输,天津港与腹地的13个省、市、区建立了20多个国内合资的经营实体,主要开拓煤炭和集装箱运输的货源,仅用几年的时间,就使天津港煤炭年输出量达到3000万吨,成为继秦皇岛之后我国能源输出第二大港。集装箱运输每年也有大幅度提高。天津港还通过股份制把企业推向全国和国际市场。天津港储运公司本是一个效益较差的企业,后来公开实行招标承包,3年的时间就变为信誉好、效益高的企业。接着,天津港务局又把这家企业推向市场经济的潮头,创办了全国港口系统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天津港储运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经营状况良好,各项经济指标列全港榜首,它发行上市的股票因而也成为天津市的绩优股。
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使天津港快速发展,每年为天津市创造国民生产总值47亿多元、利润9.6亿元、税金8亿多元。 (新华社天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