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年趣
路草
由于调进城里工作及举家搬进城里,今年的春节只能在城里过了。随着年关渐近,面对城里人对春节从容不迫的神态,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体会多年的乡下人过年的那种忙碌而热烈,热闹而温馨,欢乐而诚挚的氛围。
时间老人刚跨进腊月的门槛,乡下就升腾起过年的气氛。这气氛源自于为过年做准备的“忙年”。他们忙的第一件事是辗稻谷、磨麦豆、杀猪羊、宰鸡鸭。粮食加工站机声隆隆,肩挑车载往这儿来又肩挑车载离这儿去的人络绎不绝。杀猪羊的小刀手们蹬着自行车东奔西颠,忙得屁股不沾凳。村道上不断有人高叫:“收猪毛鹅毛鸭毛喽,猪毛鹅毛鸭毛卖钱喽!”忙完这些便是赶集买年货。只要附近街镇逢集,村道上便一溜一溜地行走着赶集的人,一路谈笑风生,回来时手中的竹篮、提包里盛满爆竹、年画、红纸、长烛、糖果糕点、衣帽鞋袜。于是,宁静的村庄早早有了零星的爆竹声,那是孩童们偷偷点响的。接着便是蒸年糕。一个村庄就那么几架蒸笼,大家轮着蒸,不争不抢,无论轮到哪家左邻右舍七手八脚齐帮忙,先蒸好的人家会大方地趁热用瓢钵盛了送给未蒸的人家品尝。蒸完年糕便是理发洗澡洗衣被。村里的理发师们每天不站到深更不关门,村镇浴室改半天开放为全天开放也要到半夜才歇堂,村头小河边、水井旁,只要晴好天,洗衣服的姑娘媳妇一字儿推开,笑声朗朗,水声哗哗。他们忙的最后一件事是写春联。大多人家都把这事安排在腊月二十五六之后做,是时,能编善写的土秀才们从容铺纸,先把自家的写好,然后对挟着红纸从四面八方求援的人们来者不拒,熬眼贴墨耽误自家事皆无怨言,总是乐呵呵的。
忙完这些事,春节也就到了。春节之晨,东方的曙光刚刚升起,广播喇叭便响起了村干部给大伙拜年,祝大伙新年快乐、万事如意的祝辞。就在村干部热情洋溢的祝辞声中,家家户户打开贴着大红春联的门扇,点响爆竹。千家万户此起彼伏的爆竹声顿时把过年的气氛推到了极点。随着日上竹杆和爆竹声渐止,村道上开始出现来来往往拜年的人群。乡下人拜年看起来紊乱无序,其实规律性极强。最早的拜年者往往是欢蹦乱跳的孩童。他们三五成群,一般在各家各户刚刚放完开门爆竹时就已奔跑着到来,站在门口童声童气地给屋里的长辈和大人们祝福道好,当主家给他们张着口儿的塑料袋里放进糖果糕点花生瓜籽之后,他们便一溜烟地跑向下一家,留下串串欢笑声。
在孩子们之后便是一些穿着全新的年轻小伙子和姑娘们。他们和孩童们一样每家必拜,所不同的是主家在接受他们祝福道好之后,不仅给他们吃糖果糕点花生瓜籽,还要给他们让坐沏茶,他们也不急着离去,和主家随便说些家常话,相互之间也不断打趣逗乐。如果主家有年轻人他们会玩得更久,最终挟着主家的年轻人一路嘻闹着向下一家走去。
年轻人过后便是成房立户的大哥大嫂、大叔大婶了。他们拖儿带女,一般不成群结队,也不每家必拜。只挑沾亲带故、邻居友好和家有老辈的人家拜年。他们拜年的方式也不全凭嘴说,有的还握拳作揖,甚至对老辈跪下磕头,多了一些凝重气氛。拜完年闲聊的内容也不象年轻人尽是些花里胡哨的事,更多的是生产、经营、生活、健康、育儿等内容。
最后出来拜年的是一些年老长者。他们在儿孙的陪伴下拄着拐杖缓缓走向他们的同辈人。拜完年后便在同辈人家里抽烟吃茶聊大天,聊古今中外,聊人世沧桑,聊乡村变迁,聊家族兴衰,聊儿女孝逆……一般时间较长。好在同辈老人不多,一天里差不多全能拜完。
将乡下人过年和城里人过年相比,我深感乡下人太看重过年了。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他们不辞辛劳。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他们用自己纯朴诚挚的心灵互相拜年互致祝福,营造出千般仁爱、万般和谐的节日氛围,让氛围里的人无不感到生命的快乐、生活的幸福。
我深感“年”是属于乡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