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清宫诗话
宋朝包拯60寿辰,吩咐儿子包贵一概不收寿礼。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送寿礼的第一家恰是当今皇上。这个万岁爷送来的礼能不收吗?包贵无奈,只好拿来红纸,请送礼的太监写几句,劝包拯收下礼物。太监便题诗一首:“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拯看后亦作诗一首于后:“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坚决辞去了皇上送来的寿礼。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为官时,正值宦官王振专权之际,不少朝臣送礼巴结,以求庇护。而于谦不曾馈赠一物。王振对此耿耿于怀,借故将他打人大牢。后因朝中正直大臣及地方官民营救被开释后,于谦担任了河南巡抚,一次,奉诏人京议事,登程前夕,友人前来送行,劝他带些金银财宝送给王振,于谦一口拒绝。友人说:“值钱的东西不送,送些巾帕、麻姑、线香之类的土特名产也好,多少能联络感情。”于谦坦然一笑,站起两袖一甩,说:“此次进京,如同以往一物不带,唯两袖清风而已。”谈毕慢声吟了一首七绝:“巾帕麻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于谦以实际行动实现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诺言。
况钟是明代苏州知府。在任期间,他严惩贪官污吏,整顿吏治,为民办事,人称“况青天”。1440年,况钟因任满赴京考绩,临行前,苏州城一些官员百姓纷纷给他送去黄金和礼物以示“谢恩”,他全部拒收,并作诗与前来的官员百姓告别。诗云:“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锦。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送行的人们深为况钟的清廉之德所感动。
清代乾隆十一年,51岁的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坊知县,为官七年间,深受百姓爱戴。后因得罪了土豪劣绅和大官吏,结果被朝上罢官。回江南那天,当地百姓上万人前来送行,板桥临行前为百姓画了一幅墨竹,上题一诗:“乌纱掷去不为官,襄襄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