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2月05日
劳动者
03

不恋铁饭碗进山务庄园

——关中工具厂下岗职工徐金章夫妇再就业记事

文/赵兴贺增福

隆冬时节,在五曲湾乡汤房庙村采访时,听到当地群众中流传着下岗职工徐金章夫妇“再就业不恋铁饭碗,离城进山务庄园”的故事,引起了我们极大兴趣,我们决定会会他们。

来到徐金章家门前,只见一字排列着七间瓦房,没有围墙,无遮无挡。走进屋里,土炕、木凳、火炉等家中陈设同当地山民一模一样。徐金章的妻子叶玉兰40多岁,短发齐耳,热情大方。徐金章个头不高,浓黑的眉毛下,两眼闪动着坚毅果敢的神采。从徐金章的谈话里我们得知,他和妻子叶玉兰原来都是宝鸡市关中工具厂职工。下岗后,他们便打算回到24年前曾经插过队的五曲湾乡汤房庙村务果园种粮食,于是与该村村委会签订了承包柳沟水库以北30亩河滩地的合同书,承包期30年。这一消息传开后,曾经一起插过队的几位老知青劝他说:“当年上山时年轻力壮,吃点苦不在乎,如今已经40多岁的人了,何必再受哪个罪!”还有人说:“如今下岗的人多了,国家、企业都在想办法安置,还是等一等再说。”妻子也劝他:“即就是咱俩都下了岗,两个人的生活费,还养不了一个独生女儿?我看还是别再胡思乱想了。”徐金章却说:“挤在厂里混天天,倒不如自创门路作贡献,我上山种地的路走定了。”妻子深知丈夫的脾气倔强,只好帮他凑资金,做准备。

1992年冬季,徐金章用自己的积蓄和东挪西借的8万元,购买了一台小四轮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一台浇地用的水泵,带上被褥、灶具,来到汤房庙村住进了一个临时搭起的工棚里。他先是平整宅基地盖房,接着整治河滩地挖坑栽树。一个人忙里忙外,一天劳动十几个小时。就这样马不停蹄的干了6个多月,七间瓦房盖起来了,30亩河滩地栽上了果树。他却因劳累过度病倒了。一天,妻子上山看望他时,见他脸上又黄又瘦,十个手指甲凹陷发青,急得哭着催丈夫下山看病,徐金章才到医院打了几针,买了些药,又一头泡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精心务起果园来。为了减轻丈夫的劳动强度,通情达理的妻子平时在厂里上班,照料正在上学的女儿,节假日和女儿一起到山上抡镢舞锨,帮着务果园。1996年女儿考上了大学,妻子没有了拖累,便也毅然下岗,来到山上,和丈夫一起,白天在果园里干活,晚上学习果树栽培知识,废寝忘食辛勤劳作,吃了不少苦头。徐金章在谈到他创业的艰难时说:我治滩栽果树的村里,过去人们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汤房村两大怪,行路侧身走的快,路旁树林向南趄。”意思是说这里风大,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在建园的5年里,没有穿过一天干净衣服,睡过一夜安稳觉,四个春节,一家三口都是在山上过的。

徐金章通过辛勤的劳动,终于把杂草丛生的河滩地,建成了优质苹果园。今年已有上千棵果树挂果收益,上万斤个大、色鲜、味香的苹果逗人喜爱。收入12,000多元。山里人称赞他是开发山区、勤劳致富的好典型。城里人说他是另辟蹊径、自主创业的开拓者,徐金章却说:“人生在世,不能光为自己,还要回报社会。去年果园刚开始挂果,收入不多。但我还是把部分苹果分送给关心支持我办事业的人们。让他们分享喜悦。并且拿出一些钱支持当地学校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小学生运动会。徐金章表示:今年果园将大面积挂果,所以他正在筹办家庭养殖场,争取在几年内还清外债,以便拿出更多的资金支持山区发展经济。更重要的是他思索着为下岗职工多渠道再就业开辟新径。希望更多的下岗职工振作精神,不甘自弃,自创就业门路,为国家分忧,为企业解愁,为改革出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