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2月11日
头版
01

陕西农垦业:重现生机应有时

本报记者 郝振宇 通讯员 张福祥 孙哲

岁末年首,飘飘扬扬的入冬第一场大雪将三秦大地装扮得格外妖娆。元月18—20日,来自全省农垦战线的头头脑脑们汇聚古城,共商陕西农垦业振兴之路。

30年代诞生于延安时期的陕西农垦业,以其辉煌成就早已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然而近年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却举步维艰。尽管农垦两大支柱之一的农业去年在大旱之年夏粮获得大丰收,全省19个农垦农业企业净盈利678万元。然而省直所属农垦工商企业特别是14户三门峡库区转产企业,由于先天不足等原因基本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亏损严重,职工生活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面对困境,去年5月新上任的省农垦领导班子毫不气馁。他们走下去倾听职工呼声,实地了解情况,终于找到了困绕多年发展滞后的病根。总公司总经理杨浩民、党委书记高建潮认为目前整体效益欠佳的原因特别是工商企业欠佳的原因在于一是对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企业设备落后陈旧,产品档次低,质量无保证,缺乏市场竞争力,导致销售不畅;二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劣势行业纺织业比重过大;农业优势作用发挥不够;支柱产业不强,没有形成独具农垦特色的名牌产品;没有外向型经济。然而具有“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人同时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全省农垦有几十万亩土地,特别是省直系统就拥有17万亩土地,但近年来亩均纯利润仅70元左右,如果再将亩纯利润提高到200—300元,即可增收1300—2300万元。发展回旋余地很大,经过调研比较,公司上下倍增信心。

省农垦杨浩民总经理说过这么一句话:“只看到困难,看不到机遇,就会丧失信心;而只看到机遇,看不到困难,就容易盲目冒进。”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他们确定了今后的发展思路:改制工业,开发农业,以优势农业带工业,三年走出困境,五年长足发展。力争把一个有生机和活力的陕西农垦企业群体带入21世纪。

正当省农垦系统奋发作为之时,党的十五大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省农业工作会议逐第召开,犹如一股和煦的春风,使人们观念更加为之一新。

省农垦系统工商业多为小型规模,以十五大精神和省上两个《决定》为指导,放开搞活农垦工商小企业成为主调。经过努力,亏损多年的光华食品厂被朝邑农场兼并,其它企业也都涌动着改制潮。总公司还通过从农场划拨土地给部分困难职工,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同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职工自营经济的发展,全省农垦从事自营经济的职工已有5400人,年产值预计可达9200万元。

开发农业的步伐更大。今年将省直的大荔、朝邑等5个农场加上科研中心和外贸公司联合组建陕西光华现代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围绕这个总体思路,在总公司安排下,已精心绘制了垦区牧场万分之一综合现状图,将对现有土地重新规划,按路、电、水、林、宅五配套进行建设。

省农垦系统新任领导班子属于实干型的,他们并不奢谈也不愿过早披露这些支柱产业全部变为现实后所产生的效益。但从他们身上无疑看到了农垦企业重现活力的希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