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延长油矿采访札记之一
“三分球”与“满堂红”
本报记者严天池李建平通讯员王学刚刘全亚
时值1997年岁末,记者来到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延长油矿管理局采访。在延川县永坪镇,在子长油矿,在子北勘探试采指挥部,在青化砭、甘谷驿、七里村油矿,在川口采油厂,我们所见到的石油人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两个响亮的名词:“三分球”和“满堂红”。为解其意,我们进行了一路追访。
在永坪炼油厂,我们听到了这样的介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到了1995年前后,延长油矿这个历经九十余年风风雨雨的耄耋老矿,其内外部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资源接替陷入困境,油田稳产增产难度加大,增本减利因素增多,原油生产成本上涨,企业经济效益增长速度减缓,形势异常严峻。延长油矿管理局新的一届领导班子考虑职工的饭碗,寻觅着老企业的新生之路,永坪炼油厂30万吨催化裂化装置技术改造工程提上了议事日程。这项工程于1995年6月立项,1996年5月1日全面开工,1997年2月底装置基本建成,5月2日点火,5月8日全线贯通,产品全部达到国家质量标准,工程历时一年,一次试车成功,创造了国内同类型装置建设投产的最好水平。这项工程使延长油矿管理局的原油年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成为延安市经济飞跃的一项“希望工程”。工人们高兴地说:“我们投了一个漂亮的三分球!”
永坪炼油厂这项技改工程的成功,使延长油矿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也给管理局各原油生产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加工能力上去了,原油生产要跟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实现采炼平衡,局领导班子从战略高度出发,对各原油生产单位下达了科学合理的生产指标,要求各矿务必完成。各原油生产单位不负重托,大力强化产能建设,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到1997年底,青化砭油矿生产原油11.31万吨,七里村油矿生产原油10.35万吨,甘谷驿油矿生产原油11.01万吨,子长油矿生产原油10.38万吨,川口采油厂生产原油6万吨,子北试采勘探指挥部生产原油1.5万吨,全局原油生产突破了50万吨大关。
石油是一次性能源,不能再生。而延长油田是一个低饱和、低渗透、低压、低产能的浅层油田。油矿所属老油区经过长时期开采,可采资源明显减少。为了寻找可接替资源,局领导班子认真研究,果断决策,投资8000余万元,开始实施志丹县境内的油田勘探工程,终于获得重大发现,油田资源接替问题有望获得解决。
在延长油矿采访几天之后,我们一行终于明白:永炼改造、原油增产、西区勘探,这三项工作是延长油矿管理局上下都十分关注的核心工作,其每一项都与延长油矿乃至延安市的地方经济的发展前景息息相关。而延长油矿管理局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局1997年原油50万吨,炼油50万吨,利税两个亿的总指标都超额完成了,各基层单位各个方面的工作目标也都达到了。看着报表上一串串令人欣慰的数字,我们同时也明白了这个“满堂红”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