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穷困有“高亲”四季嘘暖寒
渭城区各部门与困难职工“接亲”
本报讯 时值岁末隆冬,位于人民路的咸阳市渭城区劳动服务局里依然暖意融融。这几天,局办公室里人头攒动,陆续来到这里的区属企业特困职工、下岗职工和区直部门、辖区金融单位的领导,双方分别签定托管书,结成扶贫解困的永久“亲戚”。从此,渭城区脱贫解困工作和再就业工程又进入一个新层次。
为真正把企业特困职工和下岗困难职工的解困脱贫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决不把贫困带入二十一世纪的目标,咸阳市渭城区在建立社会保障扶贫帮困基金的基础上,实行“双保险”,由区直部门和辖区有关单位分包特困职工和企业下岗困难职工,建立解困脱困责任制。劳动部门经过深入调查摸底,建立了动态管理台帐,首批对全区粮食、供销、物资、经贸等8个系统70多户企业里因病残致贫、寡幼无助、下岗后致富无门等原因导致户人均月收入在60元以下的292名职工,由64个区直部门和辖区有关金融单位进行分包,明确责任,把解困、脱困任务落实到部门,定到人。各部门与部门挂钩的困难职工签定解困、脱困责任书,限定时限,不脱贫不脱钩,直到完全解困为止。区级6大家领导也确定任务,实行包片责任制。从今年起到2000年,每年元月10日前,由各部门定期给所挂钩尚未脱困的困难职工送去200—500元帮困金,帮助其渡过春节。同时,领导带头,号召机关干部、职工捐款、捐衣、捐物,搞好日常性的解困、脱困工作。各部门针对所帮特困职工的实际,从自身业务工作特点出发,重在增强“造血功能”,广开就业门路和寻找发展项目,制定解困、脱困方案和措施,积极引导扶持,务必于2000年前帮其完全脱困。(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