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旧货市场唱响一首新歌
袁野
近年来,以经营陈旧家用电器、家具和家庭用物为主的旧货交易市场悄然兴起。作为不同消费层次之间物资二次流通的桥梁,旧货市场正在不断显示超越市场空间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卖主心情:送旧迎新
由于科技进步和市场竞争机制的推动,众多日用消费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性能更加先进、款式更加新颖的物件层出不穷,不时对具有新的消费观念和较强经济实力的城市居民产生很大的吸引力。许多人每每因“喜新厌旧”而萌生购买欲,往往在原有物件尚能继续使用之时,就动了送旧迎新的念头。此外,也有为数不少的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为了改善办公条件,需要淘汰一部分虽陈旧却仍可继续使用的物件。
在没有建立专业化的旧货市场之前,这些待处理之物出路狭窄,难以打发。少数地方虽开设了“以旧换新”的经营项目,实际上出手的旧货大都作为“废品”估价,而能够“换取”的新物极少有广阔的挑选余地。有些人家有亲戚在附近农村的,尚可将黑白电视机、旧家具无偿赠予。更多的人家在无奈之时,要么暂缓更新,要么忍痛将旧货当作废品卖掉甚至作为垃圾抛弃。由于旧货的“剩余价值”难以实现,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民们送旧迎新的积极性。随着专业化旧货市场的建立,大批的可用旧货有了出路,也使城市居民向更高层次消费过渡的成本得以降低,促其扩大新的消费。
此举木仅振兴了旧货市场,使旧货派上了用场;同时也振兴了“新货市场”,推动了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买主感觉:虽旧犹新
进入旧货市场的换代消费品尽管被原来的主人淘汰了,却并未为社会所淘汰。那么,是哪些人看中了它们呢?首先是农民。由于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中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的客观存在,这些被城里人认为不再适用的旧东西,在经济较为贫困的农村人眼里却仍然是“新鲜货”。而在许多“老、少、边、穷”地区,为数不少的贫困户盼望拥有一台廉价的电视机。江苏邳州旧货市场开业近一年来,几乎每天都有黑白电视机和14英寸彩电向农村消费者销出。还有城里人家在添置空调和VCD之后更换下来的录像机、收录机和各种电扇,花二三百元甚至几十元钱就能买到一件,因此也成为农家的抢手货。至于质优耐用的桌椅、橱柜等物,就更为讲求实惠的农民所青睐了。做工精致的旧家具油漆一新,而所花的钱与购买新家具比只是几分之一。
其次是在城市经商的生意人。据西安有关部门反映,从西安的4大旧货市场购买冰箱、电视机、电风扇和家具的,半数以上是来自外地的生意人。生意人大多不愿将自己家里高档的用物带到暂居地,花不多的钱从旧货市场买旧电视机、旧风扇、旧桌椅先使用,将来转移或撤退时仍可变卖。
也有些小企业和农村中小学成了旧货的买主。某县在乡镇办的职业中学增扩2个班级,须添置教师办公桌10张,学桌50张,椅子10只,方凳100只,原预算造价3万元。后从旧货市场购进机关办公室和会议室更换下来的旧设备,连同运输费和重新油漆的费用,仅花了1.4万元,而质量并不比新的差。
市场景观:因旧而新
专业化大规模的旧货市场,是在我国城乡经济迅猛发展而又存在一定差异、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发生多层次变化的情况下悄然兴起的。无论其经营品种、服务对象,还是市场规模、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昔日那种旧货商店所不能比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已有这种专业化旧货市场150多家。1996年12月才创立的江苏淮海旧货市场,已在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无锡等大中城市设立办事处、采购点,并与人民日报社市场信息中心实行电脑联网,及时捕捉各地旧货商情。
旧货还引发了新兴的市场,如与旧货专业市场配套经营的搬家暨旧货收购公司、旧货收购经营部、旧家电修理装配厂、旧家具装修改制厂等,使旧货市场经营体系日趋健全。
由于有了旧货市场和与之相配套的新行当,使一部分下岗职工又找到了新岗位,特别是精于货物估价、家用电器与家具修理的能工巧匠,又有了用武之地。淮海旧货市场开业不到一年,就安置了企业富余职工一百多人,而旧货市场周围的餐饮业也因之火爆起来,间接帮助一些职工解决了再就业的问题。西安、北京、郑州、徐州等地还有不少下岗职工从旧货市场购得廉价的设备,干起了餐饮、照相、运输个体户。
旧货市场,正在唱响一首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