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2月18日
经济纵横
04

苦涩果是怎样啃下来的

——王村煤矿扭亏增盈记

“这颗苦果子终于啃下来了!”王村煤矿实现第一个扭亏增盈年的信息,使澄合矿务局上上下下欢欣鼓舞,不少职工喜形于色,奔走相告。

说王村矿是颗“苦果”,不少局外人还不大相信,这也难怪。从外观看,这里近千亩矿区一马平川,生产区、生活区建筑设计合理,办公楼、家属楼、俱乐部、商业大楼和座座井架、厂房鳞次栉比,绿化树和草坪带井然有序。该矿原设计年产量150万吨,两个工作面都是现代化的综采设备。但1988年12月现状移交投产后,人们才发现这个国家投资2亿多元的现代化煤矿,原来是个又苦又涩的果子。由于首采区地质条件与原设计严重不符,综采无法推进,曾被列为关停并转矿。加之1993年井下工作面起火,长达一年零八个月的灭火后,又作了综采改炮采的生产调整。尽管历任矿领导班子都付出了辛劳和代价,但投产七年来全矿仅累计出煤79.1万吨。1993年煤产量5万吨,相当河南莲花味精厂味精的年产量。

1996年2月,韩南山作为王村矿的第四任矿长走马上任,当时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亏损高达8546万元。特别是1993年和1994年两年,职工年平均收入只有2500元。该矿新的领导班子针对矿区地质条件恶劣,三软煤层,破碎顶板,小断层多,倾斜面大,从而导致煤质差的症结,把科技兴矿作为扭亏增盈的突破口,带领职工积极探索适合矿井地质条件的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两年来,他们大力推广和应用∏型梁、尼龙网护顶和放顶煤技术,解放了生产力,使每月平均单产由原来6000吨提高到万吨以上。在煤质管理上,通过对选煤系统振动筛的技术改造和采面尼龙网护顶等技术措施,以及开展全员煤质意识教育宣传和全员安全生产中的煤质管理活动,使煤质管理有了突破性进展,商品煤质发热量由原4000千卡提高到5098千卡,为商品煤直销市场打下基础,也使王村矿人在市场竞争中看到了希望。

在抓科技兴企和提高职工技术素质的同时,王村矿两年来一直把强化内部管理、转换经营机制作为企业摆脱困境的中心环节。在生产上,两年来他们重点抓以现场安全管理为中心的生产管理,制定了矿领导下井、区队生产干部跟班与职工“三同”,实行井下对采交替班、安检员盯面、生产科室现场管理、机关干部“零点”查岗、区队干部入井与工资奖金挂钩、干部入井“抓三违”每旬公布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与奖罚措施,促进了安全生产的好转。在经营管理上,他们学邯钢抓管理,完善内部承包经营管理体系,层层分解落实指标,签订责任状,实行月分析考核奖罚兑现,使企业管理得到改善。

在为期两年的这场翻身仗中,王村矿始终把班子建设和干部的带头作用作为重中之重。他们实行中层干部和机关人员每年一次聘任制。通过开展评选“最佳”和“最差”工作人员的“奖一罚一”活动,使干部的日常考核及奖罚任免等环节制度化。据统计,仅去年一年该矿矿级领导干部平均入井132次,区队、生产管理干部入井252次,机关党群、经营干部人井60次。机关干部在生产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全矿职工“建设王村矿、发展王村矿”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在过去的1997年,王村矿取得建矿以来第一个全面丰收年:全矿生产原煤36.2万吨,盈利132万元,实现了第一个扭亏增盈年;实现了全年安全生产无伤亡事故,质量标准化达省级矿井,商品煤发热量达5000千卡以上,职工人均收入6320元。

采访结束握别时,那一双双粗黑的大手和一张张沾着煤尘的脸庞,仍无声地向我们诉说着王村矿人为了啃下这颗“苦果”所付出的辛劳……

(民敬风仪明洲)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