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私企第二次创业扫描
文/孙敏
任何一种事物都有一个量与质的关系,个体私营经济也不例外。十四大以来,个体私营经济可以说是量与质在同时提高。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提供的资料表明,到1997年底,全国个体工商户达2703.7万户,从业人员5017.1万人,私营企业达81.9万户,1171.1万人,从事个体私营企业的人员总计达到6188.2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5%还强一些,比1990年翻了一番。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增加,也表现在质量上的提高。全国个体工商户的注册资金为3752.4亿元,比1995年增长43.1%,户均资金45.8万元,比1995年增长14.5%。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有62617户(其中:500万元以上的6298户)。1996年全国个体工商户总产值3538.5亿元,销售总额为11554.2亿元,私营企业总产值3226.6亿元,销售总额为2276.7亿元。1997年全国个体私营经济的总产值和销售额总额达到20596亿元。
个体私营经济量与质的同步提高,为众多的个体私营企业第二次创业提供了难得的条件,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场地。
目前,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在完成第一次创业成功之后,正在积蓄人才、知识、物力、财力,步入艰难的第二次创业阶段。
科技含量:二次创业的奠基石
在现实生活中,凡是具有较高管理水平,较高科技文化素质,同外界接触多的个体私营企业发展都较快,反之则较慢。在80年代的个体私营经济中,行业结构较为单一,主要分布在商业、服务、修理、运输等行业,这些行业科技含量较低,有的仍停留于手工作坊阶段,经济效益不很高,形成了“水少鱼多”和“千人争过一座桥”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个体私营企业主的第二次创业。进入90年代后,有关部门重视对个体私营企业主进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技术是打开致富大门金钥匙”的思想意识,行业结构更加合理,除传统的行业外,新增加了电子、精加工、广告、民营科研等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这些行业的出现和发展,为许多个体私营企业主进行第二次创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也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湖南省邵东县为例,该县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人员达20多万,约占全县总人口的25%,他们中出了一大批具有大中专以上文凭的知识性商人(儒商),去年向国家缴纳的税金就达7600万元,占了全县财政收入近70%。有一位曾是城镇集体企业的青年工人,1994年从事个体机械加工业后,大胆引进现代科学管理手段,产品质量检验由最初的检验员手工操作,改为使用微机检验,不仅节约了大量人力,且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9%以上,给这家个体加工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给国家的贡献也猛增,1997年就缴纳税金11.1万元,是前两年总和的3倍多,去年5月他又投资近100万元进行厂房扩建和技术改造,成为当地骨干个体企业。这位年近不惑之年的个体老板说,是科技使他步入了第二次创业阶段。
走出狭隘:二次创业的关键
在80年代,许多个体私营企业主都有一种“小富即安,见好就收”的狭隘意识,主要源于有思想顾虑,生产经营放不开手脚,赚了钱不愿扩大再生产,生怕被割“尾巴”。1992年一声春雷,解除了长期禁锢人们“姓社”、“姓资”的困扰,随着“三个有利于”深入人心,许多个体和私营企业无所顾忌,纷纷突破狭隘的思想意识,把眼光看得更远更宽,积极将资金或借(贷)款用于扩大再生产,努力实现第二次创业。四川成都市有一家私营企业集团目光长远,去年初投资一千多万元在重庆市近郊修建了一个占地1.2万平方米的综合农贸市场,拥有大小门面300多个,5个交易区,一个停车场,既缓解了当地群众买难卖难的矛盾,又为企业集团培育了一个长期的生财之地。突破狭隘意识不仅仅是地域意识的突破,也表现在经营思想、传统观念的突破。“酒好不怕巷子深”,曾经使许多信奉传统经营意识的经营者自我陶醉,好象只要货好就不愁销路。但是,现代的生产经营已经不是“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于是,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主纷纷借鉴广告宣传这个现代促销手段,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推向顾客,由“上帝”来评判选购。有一位制作各式家俱的个体户,他在不断使产品更新换代的同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惜投入巨资,不断地在广播、电视、报(刊)上刊登广告,举办各类知识竞赛、征文等,不断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使自己产品的形象时时出现在公众面前。投入与产出成正比,他的生意也十分火爆,成为当地家俱行业的“龙头老大”。用他自己的话是现代促销手段——广告使他成功地进行了第二次创业。
集约经营:二次创业必由之路
在80年代的个体私营业主中,普遍有一种“船小好掉头”的意识,在当时看来不失为一种优势,许多人也纷纷仿效。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这种昔日被称道的优势,已严重束缚了个体私营企业主的手脚,更影响了他们的第二次创业。于是,走横向联合、集团经营的路已成为一些个体私营企业的选择。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个体私营企业相互联合,组成企业集团,个体私营与国有、集团企业“联姻”,共担风险的现象随处可见,一些“胆大”且实力雄厚的个体私营企业还租赁、购买国有、集体企业。仅重庆市就有私营企业集团44家,在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私营企业集团就更多。集团经营已成为个体私营企业主进行第二次创业的必由之路。笔者有一位高中时的同班同学,在80年代初办了一家个体皮鞋厂,他采取滚“雪球”的方式,逐步发展自己的事业,后来又涉足建筑业,采取“短平快”的方法,修建一些类似于“安居工程”的建筑,保本微利,薄利多销。进入90年代后,他又加盟机械加工行业,甘当国有企业“配角”,现在他已经组建了一家私营企业集团,集建筑、机械加工、娱乐、房地产于一体,坐上了集团公司总经理的宝座。他曾深有感触地对人说,个体私营业主要想大发展,实现第二次创业,走横向联合、集团经营路子不失为一种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