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3月26日
劳动者
03

白云深处写风流

——记华山气象站的观测人员

文/青山 张勇

五岳之中,西岳华山以险著称。在“举头红日近,俯视白云低”的西峰顶上,有一个观天测风名扬天下的华山气象站。

这个站始建于1953年,主要担负为亚洲气象区域和国内17个军航、民航场站提供气象情报服务的任务。气象站因特殊的工作环境和重要的工作岗位,早年属军队管制,现编为一个基干民兵排。这里生活着一群不穿军装的“气象兵”。

这些“气象兵”生活在西峰海拔2064米的白云深处,住古庙、吃窖水,山下酷暑难当,山上却要棉衣裹身。每年长达五个月是冰封雪冻的日子,山高路险,工作生活用品全靠肩担身背,从40华里的崎岖险道上运来。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先后有1000多名“气象兵”象“华山青松”一样,不惧严寒和雷电袭击,战胜各种常人意想不到的困难,在白云深处为祖国的气象事业默默奉献。华山气象站是国家基本站,每小时观测一次,每6小时发一次地面气象报,每3小时发一次地面气象补充报,每小时发一次航空报,24小时值班,刮风下雨更是需要采集准确的气象数据。

1993年7月12日,雷电交加,大雨如注,时任民兵排长苏炳彦准备发报时,一个火球顺着电线窜进值班室,电线叭叭燃烧,灯炮嘎嘎粉碎,眼看发报时间快到,全站同志立刻出动,有的抢修仪器,有的冒险采集气象数据,按时将气象资料发出。

冬季观测,气候严寒,手接触室外观测仪器,稍不留心,就被粘掉一块皮。一个风雪夜,严寒将两个风向风速仪冻住,民兵贾金海不顾天黑路滑,攀到西峰的“斧劈石”边,爬上10多米高的风向杆,硬是用扳手敲掉了风向仪上的冻冰,使仪器正常运转。在下来时不慎摔倒,直向山下滑去,巧被一棵小树挂住,脸被划开一寸多长的口子,幸的是险中得安。

按规定,在特殊条件下,可手持风速风向仪观测,可“气象兵”们自建站以来从未用手持仪器观测过,硬是凭着军人“两不怕”的革命精神和高度的事业心,发出了一份份准确高质量的气象报告。1980年全国气象系统开展创优活动以来,他们创造了百班无错情70多人次,250班无错情10人次,全年报表17年每年合格11个月以上的记录。

华山民兵多奇志,观天测云不畏难。华山“气象兵”始终牢记自己是一个兵,尽管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们始终做到民兵组织不瘫,军事训练不断,传统教育常开展。“气象兵”们上站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组织看“智取华山”,请老英雄刘吉尧讲传统教育,使大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他们与苦乐相伴,在追求事业中锻炼成长。近10年来,先后有13人入党,18人入团,9人锻炼成长为各级领导干部。女民兵李华珍还在中宣部、总政等单位发起和组织的“为祖国边陲优秀儿女挂奖章”活动中获得银质奖。华山“气象兵”们也被兰州军区、陕西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树为民兵工作标兵集体。张爱萍将军从报上看到他们的先进事迹后,为他们亲笔题写了“立高峰远观天象,测风云富国强民”的楹联,以示褒奖和鼓励。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华山成了全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西峰是华山的最佳旅游点,气象站就座落在传说中“劈山救母”的景点旁,一年四季游客不断。“气象兵”们按照渭南军分区组织军民创建华山文明旅游区的要求,积极为游客服务。他们常年开设免费茶水站,利用休息日义务为游客当导游,为游客备用药品,组织民兵巡逻,协助有关部门维持秩序,保护山上的名胜古迹,救助上山遇险的游客。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他们光抢救因婚姻、升学、事业受挫准备在华山轻生的青年男女就达13起。许多被救的青年返家时,都依依不舍地感激“气象兵”们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在西峰,游客们不仅领略了华山的秀丽风光,还沐浴了华山民兵精神文明建设的和煦春风。

40年来,华山气象站先后获得县、地、省全国奖励几十次,被国家气象总局命名为“双文明建设标兵”、“全国气象部门十面红旗”之一、“全国气象部门先进气象站”。1997年底,中国气象局、人事部还联合授予华山气象站“全国气象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图为气象站的民兵们搀扶着从河南省来华山旅游的老人下天梯。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