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青春,在钻床边生辉
——记船舶总公司系统岗位能手张秋平
文/王兴宝
1983年,张秋平脱下了一身军装进厂分配到陕西柴油机厂机械三分厂缸盖组当起了钻工。从通讯兵一下转到钻工这个陌生的行当,他心里有点发怵。更何况柴油机缸盖是柴油机心脏部位的关键件。柴油机气缸要在密封的情况下喷油、燃烧、爆发,完成几个冲程,其进排气系统都要通过缸盖,上面管路交错、纵横延伸。因此,在这里当钻工可并非“打眼”、“钻窟窿”那么简单,差之毫厘,便会失之千里。
“能干好吗?”他扪心自问。怎么干不好?他又倔强地想。事在人为,是种子只要洒在大地上,就会有根,有茎,有花,有果。只要努力钻研、学习,怎会掌握不到技术。
从此,他把汗水倾注在钻床上,把心血凝聚在了工作岗位上。他迷上了这份工作,并自觉自愿地调动自身最大的潜能悉心钻研。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车间他向技术人员学习,琢磨工艺中的奥妙;向有一技之长的老师傅请教,一有空就去看他们干活,一个动作也不放过。他是钻工,但车、钳、镗、铣、钻他都看,竞能触类旁通,在钻床上得到发挥。
有人认为作为一名技工,能够按照工艺图纸的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就行了。但张秋平却说:“一个工人,光靠拚体力是争不来高速度、高产量的,非要在技术革新上下功夫不可。”他严守工艺纪律,却不固守传统的加工办法,总是琢磨能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看了许多理论书后,他又萌发了革新的向往,他要用科学的理论,拨开生产实践中的迷雾。
他操作的Z35摇臂钻床,使用年限已近30年,超过了他的使用期。设备严重老化,性能也达不到技术要求,.显示几个主要参数时刻度与实际参数出现偏差,小张硬是在这台老掉牙的设备上摸索出了机床的极限转速和最大走刀量,并创造了一个个奇迹。通常,生产工人采用每分钟500转的转速,走刀量为0.25毫米,而他大胆采用每分钟670转的转度,走刀量为0.4—0.6毫米,这样每分钟进刀量就多0.15—0.35毫米,每小时就增加9——21毫米,加工大发柴油机缸盖,别人一次装夹一个零件,加工中就要换10把刀子,他却一次装夹10个,一下子省去9个零件的装夹时间,提高工效4倍多。
进厂10余年来,人们已记不清张秋平加了多少班,干了多少活,只刻意留心过他常常是上班满身汗,下班汗未干。只知道,无论何时缸盖组有活,也便就有他。这样,在他的生活中便没有了节假日的概念,也没有了明显的昼夜之分。艰苦的努力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从1984年到1997年,他完成工时67315小时,12年半的时间,干完了35年的活,成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