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4月14日
公众视角
03

飘逸隽永 书如其人

——读许多书法集

大川

三年前,许多先生送我几幅印制的单张书作,内容是先生的行草书法《春江花月夜》。读过之后,有一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感。置于案头,不几日,便被朋友同事索要一空。过去,只知道许多文笔不凡,常有惊人之语,不听说在作文之余,他还有泼墨挥毫之兴致。对我的印象,他的文和书相比,显然是文气有余,书气不足。

有句古训:人过三十不学艺。许多五十有八,临近“耳顺”之年。说明他并不安分,而是“逆古训而动”的,年逾半百又入书道,而且如痴如迷,一发而不可收,颇有点“书不惊人死不休”的味道。仅数年工夫,竟取得惊人的长进,被誉为“今日长安又一家”。

前不久,他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搞了一次个人书展,同时出了一册书集。很遗憾,我未能亲目观瞻。听说搞得很气派,很红火,得到了行内人的赞赏,行外人的认可。这是值得庆幸的事。要知道,古都长安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书坛画坛人才济济,高手如林。跻身于粗壮茂密的林木之中的新苗,想出类拔萃实非易事。许多的成功,证明他除了有过人的灵性悟性,也证明他付出了超常的辛劳心血。

欣喜的是,过后,我得到了一本西安出版社出的《许多书法集》。里面收录的30多幅书作,自然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上品,属优中之优。有了这本集子,倒是方便省事,比在展厅走马观花读真迹读得认真,品得仔细。工作间隙,饭后茶余,信手翻翻看看,觉得很有滋味,充满情趣,还时不时生出一股嫉妒之心。

许多生来性阳,说话办事干脆麻利,不愿拖泥带水。尤其讲话,讲到动情得意处,常常手舞足蹈,很有些鼓动性。一起共事,他不喜欢那号“三棍子打不出个响屁”的角色。他的书法,酷似他的性格,说“书如其人”是很恰当的。所以,收入集子的作品,清一色行书草书,没一幅楷书隶书篆书。不是许多写不了,写不好,而是耐不下那个性子,不忍心耽搁那个工夫。

书法是一门艺术。真草隶篆行,只能说有一般规律可循,而没有绝对固定的标准、模式。古代的书作如此,现代的书作也是如此。如果说有标准有模式的话,那也是因人而异。好比看戏,中国地盘那么大,人口那么多,不能说看豫剧一定比看秦腔好,看喜剧一定比看悲剧好,完全是由兴趣爱好使然。许多的书法、流畅、洒脱、清秀、隽永、没有做作的痕迹,心之所悟,墨之所至,给人一种动态感,自然美。其中“飞霞”、“听涛”、“高山流水”、“黄河风情”等作品,虽说一挥而就,一目了然,却透出一股潇洒的风姿,磅礴的气势,无以名状的神韵。端详品味,可以引起人的许多遐想;又好像身临其境,正在观赏美妙的奇异的自然景观,久久不愿移足。

古语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泼墨挥毫尤为如此。许多性阳而不浮躁,麻利但不毛草。一旦进了书房,犹入禅堂,万念俱灭,万事皆空。他的两幅长卷,一幅《春江花月夜》,一幅《长恨歌》,都是在这种意境中,心平气和,一气呵成。从头到尾,布局严谨,错落有致,风格如一,浑然一体。和他书写的条幅、扇书、题词与独龙独虎比起来,这样的作品,更需要韧性,耐力,容不得半点浮躁之气。一些寺院的僧人,道观的道士,往往成了书坛巨匠,究其原因,都可以从修身养性中找到答案。其实,修身养性与习书作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许多先生,单从表象观察,气派而不俊秀,粗壮而不苗条,莽撞而不沉寂。然而,经过数年苦苦“修炼”,竟让书法艺术改造了他的性格,而他性格又创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书法艺术。

记得数年前的一天,在火车上同一位朋友闲聊,当谈起书法时,朋友说,当今社会,有三类书法家:一类是伟人。伟人确有书法家,但不全是书法家。因为是伟人,便不断有人向其求书索字。一类是名人。如影星歌星球星等等,因慕其名而求其签名题字,以获得“名人效应”。另一类是凡人。这类人什么也不是,只写得一手好字。于是乎,求字者亦然门庭若市。许多既非名人,更非伟人,只能归入最末一类了。

不过,能活到这一步,也真没白活。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省内外大型书展,并被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国收藏,还被收入由吴作人主编的《世界美术作品选》和文化部主编的《世界华人书画选集》,其艺术传略也被多部名人《辞典》收录。我说,凭这,他就活得很充实,很值得,应当知足而止。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