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林则徐江苏救灾
韩梅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少穆,福建侯官人(今福州人),道光进士。1820年出京外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后历任杭嘉湖道、东河河道总督、江苏巡抚、官至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等。在长期的任宦生涯中,以廉洁、爱民、勤政著称。
1822年5月,江苏连续大雨成灾,平地积水数尺,溺死者无数,几十年所罕见。面对洪水,林则徐认为“在官不可不尽心,在民不可不尽力”。他力主挖故道排水,“历经半月,水尽泄。”
1823年,江苏再次水患成灾,在清政府和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威逼下,“松江民有聚众告灾,汹汹将变。”这时江苏巡抚(韩文绮)便调兵准备血腥镇压。但林则徐却亲驾一叶扁舟,“往来河上,察勤惰,测深浅,与役人相劳苦。”用“劝慰”这种温和的手段暂时缓和了人民的忿怒;同时用他干练的政治才能举办赈济。并推行“当牛”的办法,让农民在冬天以耕牛向政府抵借款粮,次年春天归还。
1832年6月,苏北淮、扬一带因洪泽湖猛涨,沿河各县均沉没水中。林则徐指示各堤筑坝,紧急抢救。结果“湖涨消落,下河得以种麦。”8月又亲赴丹阳练湖运河视察闸坝施工情况。同时整修太仓浏河,常昭白茆河,疲于奔命,又通七浦、徐六径之口、昆山之至和塘,浚无锡太湖之茆淀,而告成于苏州三江口之宝带桥,“三载经营”,大功告成。“为吴中数十年之利。”至今都有着深刻影响。
1833年,江苏太仓、镇洋、嘉定、宝山连遭风雨,顿成泽国。有些地方甚至房倒屋塌,灾民篷栖露宿,奄奄待毙。对此,清政府丝毫没有放松其威逼勒索。林则徐和两江总督陶澍联名上疏,请求缓征漕赋。而道光皇帝却责斥他们妄报灾情,搜刮不力。身为巡抚的林则徐,日夜寝食不安,冒死继续上疏报灾,和道光皇帝据理力争,“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朝廷之度支积贮无一不出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所谓民惟邦本也!”“多宽一分迢呼,即多培一分元气。”这个奏稿,据说在江苏“争相传抄,远迩为之纸贵。小民闻之,皆嗟叹聚泣,庆更生。”他还带头捐廉,勒令各级官员及绅商大户捐输赈济,采用减赋、平粜、施粥、收养幼童、招抚流亡、严禁贪污等方法,来减轻水灾对人民造成的损失。并且以工代赈,主要靠捐款兴办水利,挖浚了浏河、白茆河等。太仓海口拦坝工程结束时,他亲自验收,直至合格方罢。正由于拦坝成功地阻止了海啸风潮的袭击,因此内地安然,农民受益匪浅,单常、昭二县即可沾灌数万顷。以至于当他勘验这些工程时,“沿途香花载道,闾阎欢忭异常。”
除此,林则徐积极动员流离失所的灾民回原籍从事农业生产,实行生产自救。当他发现淮阴、山阳、里下河地区农民因水灾流散到苏南的常州,镇江、苏州、松江一带时,他便“来则育之,去则资之。”并亲自动员淮、扬灾民回原籍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大力兴办社会福利事业,亲往苏州育婴堂验收扩建200多间房舍,察看收养的240多名私婴、断乳婴和残废留堂学艺的少年儿童。有些士绅在太湖之滨办起“崇善堂”,以解决在太湖中因风雨之灾而遇难者,从事救生打捞和掩埋亡者的社会福利,林则徐从道义上物质上给予充分支持。
林则徐,他生当中国几千年来空前激变动荡的年代,身上充满了这个时代所特有的矛盾:他爱国,但是和忠君不能分开;他有维新的倾向,却忠实地维护着旧的封建统治秩序。但是,就其在历史上影响最大最深的一面来说,他是一个廉洁开明、精明强干的封建政治家。因此在他逝世后16年,由江苏长洲县令蒯德模在当地建造林文忠公祠,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冯桂芬还写了祠记。林则徐的勤政、廉洁、恤民纪事,百余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