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4月17日
新闻广角
03

河南有个“百姓树”

文/田梦

在中国,姓氏众多,号称“百家姓”,然而在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的一个小小的地域也竟有一个百姓村——百间房村!该村只有350多户人家,1000多口村民,却有105个姓氏。

百间房村离焦作市区约15华里。本世纪初,这里还是个荒无人烟的地方。1915年,侵入我国的英帝国主义分子得知此地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就在现今的百间房村北边开掘了两对采煤矿井,招募因饥荒战乱出外谋生的穷人下井挖煤,从此这地方渐渐“繁盛”了起来。来此挖煤的矿工最多时竟达2000多人。为了解决矿工的住宿问题,英国矿主于1917年秋,在矿区正南一次性建房100间,作为矿工的栖身之所。缘于此,矿工宿舍区便被称为“百间房”。尽管当时的矿工要20人左右挤在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简陋宿舍里歇息,但还是引来了比他们更穷的的穷人,于是,“百间房”村到后来竟成了一处各色人等来此“淘金”谋生的街市。最多时,这里居住人口竟达1万多人。人多住房自然要扩建,但不管这里的房屋如何增减,“百间房”村却成了不争的地名。

世事多变,兴衰无常。经历80多年,当年英帝国主义者开掘的矿井及建造的100间矿工宿舍,早已成了历史的陈迹。解放后,随着焦作市中心的划定和文化中心的南移,百间房也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喧哗,但无论岁月如何变幻,一些早年离家来此谋生的人连同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却对这片曾经养育他们的土地产生了感情,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做了百间房村的“永久居民”。

据有关部门对百间房村的人口调查显示,全村人口来自全国14个省的108个县,1994年,百间房村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姓氏统计,结果显示,该自然村的姓氏竟达105个,这105个姓氏中,像张、王、李、赵、黄、杨、刘、周、谢、高、林这些常见的姓氏居多,但也有像卜、绅、罡、母、亢、典、职这样的稀有姓氏。据调查,这105个姓氏中,王、刘、赵、李为4大姓,每姓均有200人左右,人数最少的是兰、罡两姓,每姓仅有1人。

百间房村的居民由于都是来自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外来户”。因此,自打老辈人开始,就特别注重这相聚在一起的缘份。好交往,懂礼貌,在相互交往时,更是多了些客气和宽容。当笔者前往采访时,该村在路边开一小饭店的孙师傅自豪地说:“俺百间房村的乡亲们没有家族歧视,都是从外地来讨生活的人,谁也不欺生。”孙师傅家就在焦作市修武县,据他介绍,是他爷爷那辈上讨荒到百间房,因这地方人好,就在此落下了脚。而今,孙师傅的爷爷已经作古,他家目前五代同堂,有10多口人,因在此地休养生息已达60多年,子孙们对百间房都有深厚的感情,尽管百里之遥的修武老家有不少同族乡亲,想回故乡大家也双手欢迎,但一家大小在百间房生活得年年有余,孙师傅和子孙们也就“乐不思蜀”了。

进入百间房村采访,你还会发现:这里的民风民俗真可谓五彩斑斓饶有趣味。就拿姑娘出嫁来说,河南人是由娘家人护送,而江浙人却是由姑爷亲自登门来接,有的新娘是白天出嫁,而有的新娘却是晚上上轿。再譬如炊食,单拿面食来说就令人眼花缭乱。东北的大饼,西北的羊肉泡馍、拉条子,南方的担担面,北方的板面、烩面。天南地北的乡亲们各有“绝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共处,相互交融,到了现在,百间房村的乡亲们个个都是“双脚不出村,便知天下事”。家家户户都能做出南北风味俱佳的饭菜款待客人。

百间房村的村民既然来自五湖四海,自然和故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改革开放以后,有此得天独厚的条件,村民们接受到的外部信息更是数倍于其他村庄,也许是承袭了先辈人敢于离家闯荡天下的雄心和豪气,百间房村的村民们,尤其是中青年男女,自80年代以来,出外打工的一批接着一批,他们在外面挣了票子,学了知识后,没有忘了自己的第二故乡——百间房村。如今,有了钞票、技术的百间房人,回村办企业、做生意,使得村里的经济有了飞速发展。村民也绝大部分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村里面年青一代的再次走南闯北,村民的通婚圈也开始逐年扩大,这样“百姓村”因“新媳妇”、“新女婿”的不断加盟,必将有新的姓氏使其“锦上添花”,更加引人注目。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