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扶贫三步曲迈向致富路
安康市是全省最大的县级市,地处秦巴贫困山区的腹地,全市七千余名教职工身居其间,有四分之一的教职工处在贫困之中。几乎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安康市教育工会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和十余年的艰苦努力,竞使扶贫工作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用他们的话说,他们是三步跨出辉煌。
第一步,一九八六年工会从退休教师中的贫困户入手,狠抓了张善坤同志的“庭园经营科技示范小组”的试点工作。
张善坤同志以“一家带九家,九家带全乡”的模式,利用房前屋后的自然优势,大搞天麻、木耳、香菇生产。在市农牧局和市政协技术顾问的指导下,试用三十烷醇化学刺激素给木耳棒点菌的技术,创造了每架五点四五斤的高产纪录,户均年创收二千一百多元受到省食用菌开发公司的高度赞扬,一举步入安康市老协“余热生辉”的先进行列。一时期,“示范小组”招来了各方人士的参观访问。听了张老师的介绍,人们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真没想到,过去的“穷教师”,退休后,却变成了“新财东”。并说:张老师荣获省级“老有所为”精英奖,不正是党的富民政策在他身上的真实写照?
第二步,一九八八年工会以市二中为样板,大抓“五小集体福利事业”校园经济的发展。
安康市第二中学在全总和省教育工会扶贫工作文件精神的指导下,他们大力创办为师生全面服务的经济实体,以“购物、缝衣、洗澡、吃饭、就医……”不出门的生财之道,年创收达万元,解决了五户六名子女就业的难题,被省劳动人事厅评为全省教育战线上唯一的一个“职工生活工作先进单位”。市教育工会认为,这是全市教育系统扶贫工作的一个新起点,是开拓职工生活领域的新样板。于是他们召开现场会,将这一经营方式,向全市推广。
与会人员的耳闻目睹,无不感慨万千。创业的激情,在全市不断兴起,五里区的木耳、缝纫业;关庙区的商业、加工业;张滩区的养殖业;茨沟区的天麻生产;流水区的茶业生产;石转区的蚕茧生产,构成了星罗棋布的扶贫网点。截止一九九七年底,全市文教系统有生产性项目二百一十八个,有服务性项目一百二十六个。各类扶贫项目的总产值已达一百七十八万多元。一千五百二十名贫困职工中的百分之九十四已脱贫,年人均收入三百四十多元。其中,约百分之四十二的贫困户不但脱了贫,而且住上了新房,添置了新式家俱,电话、家电一应俱全,而且通讯联络已上升为“BB机”或“大哥大”,欣然地享受着“小康”之乐。更可喜的是:全市文教系统三百五十余个闲散劳力中,百分之九十都有了自己的职业。104名已被招工,二十六名被地市有关单位招聘为技师,三名教师被评为省级先进个人。
第三步,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一九九五年创办温暖基金会,把扶贫工作推向新的阶段。
为推进全市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增强送温暖工程的活力,工会在局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关怀下,将每个教师手中的零散资金借六十元(民办教师三十元)集中到市教育工会统一使用,开展“一人有难,大家支援,献一份爱心,送一份温暖”的扶贫帮困活动。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基金会已拥有会员六千多人,有基金三十四万多元,加上原有的互助储金十五万元,全市的温暖互助基金近五十万元。截止目前,已发放借款十五万元,解困送暖六百多人次。
(亢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