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减员增效话“四难”
文/袁金虎
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减员增效对企业扭亏增盈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在实施过程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供大于求以及受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在减员增效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有“四难”。
一、转变观念难。计划经济体制上形成的消极就业心态使大量的被分流人员无法安置,“一国营、二集体、不三不四干个体”和“等”、“靠”、“要”思想在部分人身上根深蒂固。尤其是一些老年职工,认为自己辛辛苦苦为企业干了一辈子,如今年过半百竟成了企业的“包袱”和“累赘”被分流,感到工作和生活没了保障,自卑心态严重。还有一些职工认为,旧体制下职工就业靠国家安排,新体制下,国家对大量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决不会坐视不管。
二、下岗安置难。据劳动部预测,“九五”期间城镇劳动力供应量为5400万人,需求量为3800万人,预计将有1600万人失业。目前,滞留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富余人员达2200万人。从国家统计局抽样显示来看,去年第三季度下岗失业人员呈增加趋势,尽管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也仅使五分之二的下岗人员重新就业。全国已下岗的1200万职工中,女性占60%左右,老年职工占60%左右,低学历者占70%左右,他们的二次就业能力明显不足。国家为做好下岗职工的安置工作,专门实施了再就业工程,但再就业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钱从哪里来”和“人往哪里去”的问题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三、增加效益难。减员是手段,增效才是目的。有些企业为贯彻落实国家政策,预先新设一些机构,然后将从其他机构裁减下来的人员安排在新的岗位上。本来只进行了人员结构的调整,非要说成减了多少人,这其实还是“新瓶装旧酒,换汤未换药”。部分企业在大量减员的同时,又招收下岗职工,或采用先招收下岗职工,在获得一笔安置费后,又让其下岗的方法钻政府优惠政策的空子,这种采取廉价用工和钻政府优惠政策空子的作法何谈增效?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存在着“减员不减机关,下岗不下干部”和厂长个人说了算的作法。
四、保持稳定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些下岗职工对国家减员增效的政策感到不满,认为减员增效是掩盖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不利于深化改革。少数下岗职工对改革已由怨到恨,甚至出现了偏激心态。随着改革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大量下岗职工由于利益趋同,其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可能性将加大。
在目前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且下岗职工增多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则改革的成本会更大。上述“四难”,其中转变就业观念是前提,创造就业岗位是关键,增效是目的,稳定是保障,如何正确处理这“四难”的关系,将是衡量国有企业减员增效成功与否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