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5月14日
劳动者
03

小工会 大工运

——来自南岳区总工会的调查

编者按:今天转载《湖南工人报》关于南岳区总工会的这份调查报告很值得一读。它揭示了一些带有代表性和倾向性的问题:总工会机关应实行怎样的体制?总工会的编制应怎样确定?总工会的工作机制应怎样推行?总工会的工作人员应怎样建功立业?总而言之,总工会的自身改革和自身建设应怎样进行?湖南南岳的经验也许会给我们陕西的工会工作者带来不少的启迪。

举世闻名的佛教、旅游圣地南岳,是一个县级行政区。这里的县总工会被称为“全国最小的县级工会”。起初,只有一个行政编制,即一位主席。一九九六年底,增配了一个事业编制,调进了一名千事。这个“一官一兵”的总T会,下辖十一个系统工会、四十五个基层工会、一百零三个工会小组。一个如此之小的总工会,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抓得有条有理、有声有色、有位有威。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领导称赞他们为工会自身改革探索了一条好路子。

一个好局面

南岳区总工会虽然只有“一官一兵”两个人,但工作却不比其他县级工会逊色。先后被上级工会评为民主管理、财务管理、女工工作、宣传工作、工运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先进,多次受到区委、区政府的嘉奖和表彰,主席年年被评为优秀。

围绕稳定、发展的大局,他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始终坚持发挥好以“维护”为主的社会职能,始终坚持充分调动各级工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工会工作不断出现新的局面。为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他们建立了一整套职工来信来访的制度,上为党政分担责任,下为职工排忧解难。一九九七年,接待重大信访三十六起、一百零七人次,其中本级工会直接处理的十九件,平息了一系列恶性事件。

为解决好企业和职工的困难,南岳区总工会早在一九九四年就建立了困难企事业单位和困难职工档案,并逐一提出解困方案,他们每年都要向区委、区政府写出几份较系统的调查报告,党政决策之后,再由工会组织跟踪督查。全区两年前有二十四家困难企事业单位,到目前,走出困境的有六家,有明显好转的十一家,他们还把走出困境企业的经验总结出来,广为推介。

他们注重加强工会自身建设。百分之百的基层工会都创建了合格的“职工之家”,其中有百分之三十五的单位被评为区级“模范职工之家”,有四个被评为市级“模范职工之家”,有三个被评为省、部级“模范职工之家”。

一个好体制

南岳区总工会早在一九九一年,就实行了参照公务员系列,出区党委直接领导的行政管理体制、即区总工会体制上属于行政单位,其经费、工资、住房、医疗、保险等方面均享受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的政策和待遇,而工会自身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则不变,为小工会、大工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工运的传统和特点,建立全新的工作机制,是南岳区总工会在加强自身改革中的一大创举。这里没有因为编少人少而影响组织机构的法制化、规范化,同其他县级工会一样,配备了副主席和经审委员会、劳动监察委员会、女工委员会、安全保卫委员会、生产劳动竞赛委员会主任。这些人通过代表大会选举、由部分系统工会主席担任。他们的工资、人事关系在本单位,工作服从区总的统一安排。完成区总分派的工作任务之后,区总给予一定的工作补贴,每人每年一股三百元左右。一九九七年,区工会共支付这种补贴二千一百元,他们把这种工作机制称之为“兼职聘用制”。

这些兼职聘用的主席、主任,来于基层,又服务于基层,有深切的工作体会、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区政府机关工会主席汤洪球兼任区总经审委员会主任以来,尽心尽责,每年有四个月左右的时间下基层,为企业职工排扰解难。一九九六年底,他发现健身机械厂的资方老板长期拖欠职工工资,便费尽周折,在长沙找到那个老板,代表职工责令其贷款补发职工工资,使职工过了一个好年。

一个好主席

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南岳区总工会之所以能做到小工会、大工运,靠“一官一兵”撑起一方天地,关键是有一位倾心于工会事业、心里装着职工群众、几十年如一日为党、为人民辛苦劳作的工会主席。主席唐春秀,今年五十岁,一九六九年参加工作,一九九一年组建南岳区总工会时,当选为首届区总工会副主席,一九九四年任工会主席。在任工会主席期间,有近三年工会机关仅有她一个人。她从不被人少事多所难倒。当区委提出用“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进行区级机构组建时,她就率先拿出了“小工会、大工运”的思路和方案,被区党委评为一等奖,号召区直机关学习。她首创的工会机关“兼职聘用制”,并将它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使这一部分工会干部兼职而尽责,聘用而有为。多年来,唐春秀大部分时间都在基层作调查。一九九六和一九九七两年,她共下基层一百六十六天,走访困难企业三十三家次,走访困难职工三百四十六户次,写出调查材料十三份,计五万余字,给全区二十四家困难企业和二十三名困难职工提出了解困方案并建立了比较详细的档案。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日,由她撰写的《关于我区困难企事业现状的调查报告》,对全区困难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分类剖析,并分别提出了解困对策,引起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时下发了《关于帮助企业解困扭亏增盈的实施意见》的红头文件,为这些企业争得了六百多万元的解困资金。

(摘自《湖南工人报》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