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6月04日
劳动者
02

让“贵金属”永葆魅力

——记陕西玻璃纤维总厂贵金属加工车间

文/何卫群

摄影/刘思凯

编者按

这里谈及的“贵金属”,是一种比黄金还贵重的铂金产品。蒙尘含垢十三载的“贵金属”在小小车间几十号人的艰苦拚搏下,终于光芒四射,魅力无穷。其实,在这之中体现出人的精神比“贵金属”更加夺目。

人常讲,班组是企业的细胞。这一是说班组的“小”,另外那便是讲班组的“重要”。大多数人对此的认识只局限在感性之上。但在下文披露的事实之外,有一信息却让人震惊:如今该厂的贵金属加工车间所管理的铂金总量相当于全厂固定资产的55%以上!一个班组的价值显现无遗了。

由此看来,振兴国企,还得由班组抓起。

今年5月1日,陕西玻璃纤维总厂贵金属加工车间的全体员工格外兴奋和自豪,这一天,他们捧回了全国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状”。

看着这沉甸甸的金黄色奖牌,贵金属人露出无比自豪的笑容。奖牌记录着他们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又一份殊荣。

陕西玻璃纤维总厂所属的贵金属加工车间是全厂最小的车间,占地少、人员少,各种基础也并不厚实,自1972年投产后,连卖亏损13年。但近年来,他们以人为本,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成为同行业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是西北地区铂金制品加工的重点单立,目前担负着全国13个省市近50家企业铂制品和铱制品的加工任务,具有年提纯加工2000公斤铂铑制品的能力。这个小不丁点的车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个中的奥秘何在?

转变观念,奋力突围

家藏金银没饭吃并非天方夜谭。这个专门从事铂,铱等贵金属加工的车间投产之初的13年里,只能为本厂加工铂金坩埚,因加工量严重不足,经常“饿肚子”,1984年上半年亏损高达511万元,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车间主任王永红带着她的十几个兵开台了充满艰辛的创业之路。

从1984年起,他们变等米下锅为找米下锅,走出去广泛收集市场信息,拓宽加工渠道,很快就揽到了一些对外加工任务。随着小玻纤客户的逐日增多,这个仅有22名职工的小车间,到1984年底就甩掉了亏损的帽子,并迅速驶上发展快车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1991年对外加工额26.7万元;到1997年上升至84.7万元,七年来,累计完成对外加工额415万元,完成利润251万多元。车间因此连续14年被总厂授予先进集体,多次被评为标兵单位,车间主任王永红也被授予全国建材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车间今年“五一”又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

接连攻关 志气弥坚

从1984年以来,贵金属加车间相继开发研制出了铂铑10热电偶丝,400、800孔的铂铑合金漏板,铂铑10管材等多种产品,解决了铑锭粉碎及铂铑掺和弥散数项新课题,为企业的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当他们得到咸阳4400厂使用的低熔点铂金坩埚一直是从日本进口的信息后,主动出击,试图承揽这项技术含量高的业务。很自然这项在国内数家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分别投资数万元都没搞成的技术,要想只投入千元谈何容易?但他们就是不信这个邪,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干,他们就是要争这口气。为了尽快取得成功,他们24小时守候在现场,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克服了一个个技术难题,终于使铂金提纯取得成功,而且使用寿命远远超过了日本的产品。这一加工技术后来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如果说“低熔点纯铂坩埚”加工技术是贵金属人的一个亮点,那么铱漏咀加工技术和钨流口镶嵌技术,则是他们创造的一个奇迹。铱漏咀是一种镶嵌在耐火纤维陶瓷棉生产线喷吹环节的贵金属部件,过去,使用厂家一直靠美国进口,得知此信息后,他们又想用3000元再创一个辉煌。“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攻关小组的同志们通宵达旦地分析研究,饿了喝口水,吃包方便面,累了就坐在椅子上打个盹。经过500多个日日夜夜的攻关,他们又一次创造了国内某研究所耗资10万元均告失败的奇迹。这项技术从设计开发到研制成功,历时3年之多,开创了贵金属加工的又一新领域,在产品鉴定会上,被认为已“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