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线戏
文/王双民
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一开场,突然出现了一组线戏木偶,使我倍感亲切。似乎一下子又回到了童年,儿时看线戏的情景,如在眼前。
小时候听大人说,线戏产生在合阳县。我的故乡虽然和合阳只有一河之隔,却绝少有线戏班子。倒是合阳的线戏经常过河来串乡演出。线戏的产生地是否在合阳,我不敢肯定。这个问题自有专家公断。但合阳人善演线戏,确切无疑,一位祖籍合阳的同事后来告诉我,五十年代上海曾有几个人来合阳学习线戏,大概也是确实的。
在陕西众多剧种中,线戏向来不登大雅之堂,是十足的民间剧种。戏班子五、六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演出时只带两三个木箱子。村里好事者拉来两辆大车,对接后用席子一围一盖,留出一面,便是戏台。那时我因年龄小,听不懂戏文,只记得那胡琴,十分中听,婉转悠扬,至今犹在耳边萦绕。
我们村很有几个老戏迷。每次演线戏,总要跟着戏班子挨村看,一场不拉,有时竟要看半月之久。我的五爹便是其中之一,他不仅爱看,还爱唱,能唱完全本《白玉楼挂画》。雨天他在房下一面纺麻绳,一面唱线戏。唱到动情处,如泣如诉,听得人只想掉眼泪。
线戏不只让大人们着迷,也让我们孩子们着迷,而且迷得神魂颠倒,迷得如醉如痴。记得我和童年两个好友,也搞过一个线戏班子。木偶的头是用枣刺根刻的,胡琴是用葵花杆和马尾毛做的。到了夜里,月亮照在村巷里,我们的线戏便开台了。不会唱戏文,便东一句西一句胡诌,却时常引得一些过路的大人围过来观看,有的还要夸我们几句,我们就越发疯张了。
临近考高小的那一学期,我们小戏班子的三个人私下商量,决定去县剧团学戏去。尚未成行,便被老师知道了,又是吓唬,又是劝说,我们只得打消了学戏的念头。虽然此后数十年,我的工作始终与戏剧无缘,但悠美动人的线腔,始终在我的血管里流淌。她时时提醒我:美,就植根在脚下的土地中;美,就在普通人的生活中。
编后:《话说陕西县市》征文已收到许多来稿,十分感激我省作者、读者对《憩心亭》栏目的厚爱。遗憾的是可用的作品不多。大多作品把散文写成了导游介绍,也有些作品则全面地总结了某县的概况:地形、人物、特产等等,这不是我们想征集的。将这篇《合阳线戏》推荐给广大作者读者的目的在于,《话说陕西县市》的栏目是想请各位抓住市县某一特点去写,要写得有情有致,有人有事;或景或物皆要动人以“情”,使读者去爱这个县,想这个县,以愿意到这个县去走一趟的希望为荣耀。热忱盼望广大作者能给我们提供优秀的征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