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6月10日
头版
01

矿山上来了个北京人

——记中国冶金总公司驻眉县扶贫干部康立民的事迹

中等壮实的身材,着一身半旧不新的灰黑衣裤,小平头下的双目给人以敦厚朴实之感。如果不是那一口字正腔圆的地道北京话,康立民站在眉县山岩上还是走在八百里关中的任何一个角落,你都很难将他与中国冶金矿业总公司的红柱石项目经理这个称谓联系起来。这也难怪,在离开京城扎根大西北的6载时光中,他将智慧的汗水洒在了这片土地上,而大西北的风雨也将他塑造成了一个地道的关中汉子。

要说康立民与红柱石的故事,必须追述一段历史。话说20年前中国从日本引进宝钢全套设备时,得知有一种叫红柱石的物质可增加冶金耐火程度。但日本人严守秘密,中国人除了高价从他们那里购入别无他法。为了摆脱这种依赖,冶金部在全国开展了矿业普查。眉县发现了红柱石矿就是此次普查的成果之一。为了开发这一资源,眉县矿产公司应运而生。但由于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成立已五载的企业依旧趴在山沟里。

毕业于当时的北京钢铁学院选矿专业的康立民,这时已是中国冶金矿业总公司的业务骨干。获悉眉县红柱石开采受阻,技术力量不足,1992年他主动请缨放弃了首都大机关的优越条件,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一头扎进了千里外的眉县山沟小矿井里扶贫。每天他挟着碗筷与单身职工一块进餐,上班与大伙一块下井工作,晚上又就着微黄的灯光翻阅国内外资料,分析矿石品位。

凭着稔熟的技艺和钻研精神,康立民迅速找到了眉县红柱石存在问题的症结:三氧化二铝纯度不够。为此,他几下武汉钢铁学院作耐火性能试验,向全国著名的冶金专家林彬荫教授求教。几多周折,几多努力,终于找到了通过粉碎矿石提纯的新办法,将眉县产红柱石品位提高到58%以上,超过了进口水准。从而使红柱石走出了山沟,走出了陕西。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中冶总公司与眉县矿产公司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中冶投入的100万元设备,要求眉县矿产公司用产品以补偿贸易形式来偿还。身兼技术扶贫与企业常住代表的康立民身份变了,但一颗奉献与进取之心不变。起先由于年补偿贸易数额过大,县矿产公司留成不足缺少发展能力,而中冶公司由于储运困难也造成积压。他促使双方协商改变补偿数额比例,增加合作年限,使双方皆大欢喜。矿山公司职工文化素质较低,他一有空便给职工讲解辅导,为矿上培养出了一批“永久”牌骨干。特别是去年县上调整公司班子,委派年富力强懂管理的管永怀担任经理后,他们两人配合默契,使矿产量达到3000多吨,仅为中冶公司就增加了30多万元收入。

身处异地他乡,作为一个老北京,康立民克服的岂只是水土不服的困难。矿山距县城近10公里,他在山窝中一蹲就是数月;酷暑炎夏,他与职工一起挥汗苦干,深冬腊月,职工放假回家,他才打点行李回京。妻子生小孩时,他人在眉县,孩子由于难产造成终生残疾,他默默承受着这一打击。按规定他可以重生二胎,而为了工作他一直顾不上,迄今让爱妻与孩子还住在娘家。

记者问康立民:你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康立民这位扎根深山六载的选矿工程师微微一笑,道:人无论干什么总要付出牺牲。

本报记者 郝振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