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化机制提高劳动者素质
雍珂
据有关资料显示:到1995年底,全国城镇职工中高级工仅占3%,中级工仅占10%,平均技术水平不及五、六十年代。即使如此,有些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学技术的内驱力仍然不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以为,主要还在于缺乏有效的社会化机制。倘若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齐抓共管,共同构建相应的社会化机制,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落到实处。
一、构建尊重技工的舆论导向机制。技术工人是生产一线的主力军,是企业经营目标、经营成果的直接实现者。尊重他们,从社会价值上认可他们,给他们以相应的荣誉感和归宿感,就能唤发起他们心灵上的活力。同时,作为舆论界,也应该多宣传、多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政府部门和企业也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给技术工人中的佼佼者以适当的荣誉和奖励。被尊重、被认可是人类具有的高尚的心理需求,它源之于自身能力的显现与创造。社会和管理者倘若能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技术工人的潜在能力就能够得到充分挖掘,在一个企业乃至全社会,人人争学技术的风气必然会逐步形成。
二、构建岗位致富的利益驱动机制。过去,在许多企业中分配上实行的平均主义,严重地挫伤了职工学技术的积极性。目前,随着企业内部深化改革,分配上存在的大锅饭也逐渐在破除。当然,由于种种原因,众多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实行的分配体制不可能一下子改变。然而,要搞好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关键还在于职工的技术素质。但如何提高职工的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技能?最直接的办法之一就是实行岗位工资制(亦可由基础工资加岗位津贴过渡)。干什么活拿什么报酬,技能与报酬等价,付出的得到了回报,在这种直接利益驱动下,技术工人的自身价值直接以货币形式得到认可,还愁有技能的不去用,没技术的不去学?
三、构建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应该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将愈来愈具有挑战性。即使在一个企业内部,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岗位竞争也将日趋激烈。就宏观而言,这无疑是件好事:一方面可以优化人力资源,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另一方面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技术积累。同时,对于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也带来了一种压力和动力。在这种社会大环境形成的压力面前,劳动者只有潜心钻研技术,练就一身过硬的技能,方能在岗位竞争中取胜,也方能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
四、构建强化培训的劳动力投资机制。长期以来,我国用于在职职工的培训投资很低,在这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德国把对人的投资看作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每年用于劳工改行的培训费高达150亿马克。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加之劳动力市场较大,短期内增大劳动力培训投资还有困难。因此,搞好劳动力培训,仍然要实行多渠道分流的办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鼓励社会举办劳动培训的政策,一些单位特别是具有良好师资条件的教学单位,也主动承担起了这方面的义务。但也应看到,乱办班、乱收费的现象时有出现。提高劳动力培训质量,规范培训行为迫在眉睫。企业也应从实际出发,适当加大职工培训投资,尽可能地使职工一专多能,掌握的技术精一点,多一点,这样不仅对企业有好处,职工个人也会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