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大姐周洪
薛海春
十四年前,认识周洪。当时我所在的宁西林业局工会换届,实行海选,我被选为工会主席,周洪作为西安市总工会石化农林工会的主席,无疑成了我的顶头上司,亲临指导。从此,一来二往,便也熟悉了起来。熟悉了便比较随便,随便了便无戒备隔阂,无隔阂便促进了珍贵的友谊,因而,她也就成了我心目中的一位实实在在的大姐。
她有几件事,在我的脑子里影响极深,想洗也洗不了,想抹也抹不掉,似乎如录音机牢牢地录制在脑海,似乎如磁石一般紧紧地吸引在脑际。一碰到机遇,一遇到春天,如青草般嫩嫩地露出头来,显出一种质朴的、自然美的音容笑貌来。
一次是在一九八五年的秋天,我任工会主席之后不久,她来林区检查工作,我作了认真的准备,写好了书面汇报材料,她听了之后还比较满意,可点名要到基层的两个作业工队去看一看,一个是采育十队,一个是采育十三队,这两个队当时是最偏僻最艰苦的两个队,虽然生活条件比过去有所改善,但“棍棍墙,板板房,睡到床上望月亮”的境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工队不通汽车,职工看不到电视,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周洪与我们一起走路,一起爬山,深入工地,深入宿舍,看了职工黑乎乎的房子,看了职工油乎乎的被子,询问职工的生产生活,询问职工的亲人家庭,心情显得很是沉重。临别,职工激动,说“现代社会还有这样的女干部”?用审视的目光送出周洪,一路上她没有说一句话。
又一次是一九八六年的初冬,她又来林区指导工作,我当时从心里讲,确想把事做得好一点,留个好的影响,用时髦话说,叫体现人生价值,可做好了得下功夫,得出力,得流汗,甚至还得流血。那一年在全局范围内开展“整顿建家”活动建立了三十多种制度,理顺了各种关系,按照工会章程,理直气壮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建议并配合局长、书记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尽最大的力量改善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周洪来后,还是到基层走访,与职工座谈,最后授予宁西工会“合格职工之家”称号,对我个人的工作予以认可。年底,她组织基层工会主席到北京、天津、大连等地参观学习,回来后在草滩农场座谈时,我还激动地发表了体会,周洪觉得切中情理。
还有一次是一九八七年的夏天,林区下了特大暴雨,造成建局史上前所未有的灾害,交通中断,通讯中断,供应中断,停工停产四十多天,直接经济损失一千多万元。三千多名职工、民工以及一百多名夏令营的学生被困在林海的“孤岛”之上,蔬菜吃完了吃咸菜,咸菜吃完了喝盐水,凭着预先准备的防洪粮救下了几千人的命,恢复了简单的生产。那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先烈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共和国江山的不易。就在这危难时刻,我派人步行几天到达山外,与周洪取得联系,周洪二话没说,付上二千元,对职工深切慰问,然后多方奔走,给受灾职工以支持。我至今忘不了她那大学毕业后当省台播音员的气质,讲起话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京腔京味,滔滔不绝。一会儿如鲸饮长河,浪击飞舟,浩浩然有一种潇潇洒洒的洋洋之豪气;一会儿如涓涓溪流,细雨润田,渺渺然有一种亲亲近近的关切之意,与我们的一些父母官相比,“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只栽林,不润土”,“只养鱼,不浇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其实,我早已离开了工会,离开了林区,周洪与我也不是原来的上下级关系,但现代信息一直使我们之间相敬相通。前几日,有点小事我找到了她。五年不见,她风采依旧,风度不减,一身裙装,一口京腔,还是那样年轻潇洒,还是那样干练豁达。我祝福她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有一个事业、生活的真诚伴侣,一儿一女活神仙。临别,坚持留饭,我送她一本刚出版的书,她送我几句结实的话,向我索要名片时,见我惭愧,便开了句玩笑,“大姐给你印一张。”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庆幸有大姐周洪这样一位朋友。朋友之交,人贵相知“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如果说淡泊是一种崇高,那么真诚也应该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