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形象问题
刘谦
形象这个话题,似乎已不新鲜了。形象成为问题,却实在是个新焦点。不论是个人形象、企业形象、政党形象、地方形象,还是国家形象,只要举凡涉及到形象的现在似乎都存在着问题。应当承认,在我们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之前,在所谓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象也是大一统的无可圈点没有什么说头的,根本不用置疑。事实是,八十年代末期以来,形象说逐渐由隐而显了。似乎先是从企业中开始的,包装形象、推介形象、策划形象、乃至于把形象(自己设计好的形象)强加给传媒的受众,进而引导甚至于误导大众的认同,为企业参与竞争创造舆沦环境。形象竟争已成了企业竞争的第一战役。这期中,有成有败,有悲有喜,竞争的代价自然水涨船高。形象问题便逐成为一个关键,直到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形象问题至关重要之后,形象问题的主要性一下之就升到了极致。
形象问题真有这么重要吗?或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疑虑。前不久,笔者的一段经历足可回答这个问题。在笔者的常识中,汾酒、竹叶青可以算作山西的代表或者说形象性特产的,如同兵马俑可以作为陕西的形象标识一样,山西人更是厚道且善饮的一族。因要去山西公干,临行前便有朋友奉劝我这惧酒之人,到得洪洞县不要乱饮酒。自己为此也甚担心。酒在中国这个礼议之邦中有着特殊的用场,拒之败兴,饮之又恐失德,真正是两面不讨好。谁知到得酒场,一向好客的主人却腼腆如处子,纳言开心,并没有摆出个三斤九巡的阵势,杯中色虽白面味淡,汾酒、竹叶青、老白汾均置于桌外,情形大异于前。座中有位号称京华酒鬼的朋友见状,竟也一幅欣欣然的情形,十分感谢地说:这个好!这个好!并且自嘲道:也是白的嘛!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洒之类的话语不绝于耳,山西友人尴尬地说:都是这假酒案闹的。现在山西酒销不动,山西人也不敢劝酒。尽管大家都相信主人提供的酒一定是真无疑,但就是没人敢喝,没人愿意喝。形象既倒,哪里还有市场呢!
由此,笔者不难联想到了与之相关的一些其它社会新闻,自然也就想到了有关形象塑造的问题。形象问题,其实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是塑造,一是质地。这两者任何一方也不可忽视。令人气短的是,往往许多形象出在塑造得走了形上。譬如陕西的形象,在现如今这个不惜重金包装形象与世界接轨的年月里,外地人一提陕西,人家想到的不是五千年文化之灿烂,不是八百里秦川之物华天宝,不是堪以自豪的科技旅游优势,而是那些粗卑不堪毫不幽默的小品,是那些被传媒炒昏了头的丑陋得无法人目的未流影视形象。孔雀开屏尽管会露出私处,但尚知将最美的一面展示给观众,而况人乎?做为一个陕西人,每当被人问及贵地现在确如是否时,笔者常常自卑得无法回答。传媒与舞台上的这种一味追求所谓× ×效果的丑化粗俗之作可以休矣!所有的陕西人都应当对这种客观上丑化了陕西形象的作法大加抵制。形象是大家的。形象丑化或弱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其实明达之士早已愤然。相反的经验来自厦门。虎年岁初,笔者曾有一次东南之行,在日新月异的名城琴岛,不论是从饭店的服务员,街上的出租车司机,还是口舌生花的导游小姐的嘴中,我感受到的却完全是另一种气息,另一种心态,另一种自豪。厦门的每个市民,似乎都对每一位远方来客充满了热爱,他们对自己居住的城市如数家珍般向你介绍个没完,他们口里的厦门形象当然引人人胜。面对这般的介绍与热情,你又能如何呢?
形象问题至关重要。这句话真好。好就好在他不但提醒我们每一位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而且要包装介绍传播自己的形象。一个美好的形象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益处,一个坏的形象同样能给我们带来许多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