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8月07日

陕西工人报头版 战火下的生死撤离 当官应让民作主 迈出一步天地宽 巨砚“凤鸣九州”问世 硕士试飞员在这里诞生 广告

当前版:第A1版:头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头版
01

迈出一步天地宽

蒲城郭凤莲和她的快餐馆

□文/屈小平周文琦

到今年4月底,郭凤莲从蒲城纺织厂下岗已有三年又六个月了。她从推自行车沿街卖包子起步到现在,她已拥有一个三间宽的街面快餐馆,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也有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沿街叫卖的第一声真叫难

郭凤莲是一名合同制工人,从90年开始,她所在的县纺织厂经营艰难起来,工人陆陆续续放假不断。到了1994年10月,厂里干脆解除了30名职工的用工合同,郭凤莲便是其中一位。初下岗时,郭凤莲并不怎么痛苦,因为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日子,厂里放了长假放短假,在家歇着的日子已经习惯了。只是一想到从此工作没了,工资停了,可生活还得过呀,她才有些伤感。一家人总不能只凭丈夫那点工资来过活吧?于是郭凤莲想到了做生意,她想到自己包包子的手艺还不错,就打定了主意卖包子。她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支持,丈夫帮她收拾自行车,帮她烧火洗笼……第一锅包子出笼了,又白又大。她将包子倒进竹笼,挂在车后,出了门。虽说她在家给自己壮了许多胆,然而走在街上,几次张口,却没有勇气喊出“卖包子”的声来。就这样走走停停,犹犹豫豫,反而引来了行人惊奇的目光。这目光反倒使她有了勇气。当“卖包子了”的声音冲口而出时,连她自己也有些吃惊,立却又感到了一丝畅快。事情已过了三年多,郭凤莲对她喊第一声的情景仍记得清清楚楚,她告诉笔者:“第一声喊出后,一切都变得自然了。当一想到这是自己下岗后重新找到的职业后,也就认了。”其实她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上街卖包子前,总想着见到熟人多么难为情,可一上街,这么喊着、叫着,并不是那么回事。熟人、朋友照例是热热火火,该买的还要买,该打招呼的依然打个招呼,该来往的还照样来往,并没有因自己卖了包子就给了白眼。

迈出一步天地宽

郭凤莲迈出了下岗后自谋职业的第一步,此后她不但学习别人蒸包子的长处,还形成了一条她的销售路线和叫卖范围,她的包子面白形圆味鲜,购买者也愈来愈多,她的收入也从开始的每月150元逐渐多达300、500甚至800元了。小生意使她有了一点积蓄,但却不能使她满足,她决定开个快餐店。1995年春,她和丈夫商议,准备投资建饭店,她拿出所有积蓄和下岗时得到的救济金和劳动保险金,再东挪西借筹措了几万元,买了县城尧山路东角的一块地皮,盖了两间门面房,雇了两个人,办起了美味快餐馆。

她的快餐馆以经营包子为主,兼营水饺、扯面,尤其是包子质量好,前来品尝用餐者大多是常客、回头客。周围一些单位还常常定购包子,做为会议活动用餐。优质服务和可口的饭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就餐,她的门店也从两间改为三间,服务员也从两人变成了五人。仅一年,她便还清了外债,并且还为家里购置了彩电,装了空调,给饭店装了电话,添置了冰箱。为了买菜、购物、对外联系的方便,她还给自己买了一辆木兰摩托。郭凤莲的生意做大了,自然也成了下岗工人羡慕的对象,县劳人局、妇联、工会等不断邀请她出去演讲谈经验。面对听众她常常这么说:“下岗工人不能失去了自信心,要想得开,各人只要发挥各自的特长,都能给自己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