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考古痴人蒋五宝
□文/杜聿鸿
看相貌,44岁的你一身土气,就是进了你的“宝鸡县综合商店”经理办公室,人们也不一定相信你就是这里的主人。可是,在文史、文物界提起你的姓名——蒋五宝,可就是个人物了。因为你30年如一日,利用业余时间专攻考古,作出了非凡业绩。
早在1968年,蒋五宝插队下乡之时,就把研究古生物重重地放在了心上;1972年,他被县上招为商业集体工,来到香泉供销社,这对考古着了迷的他,提供了更广阔的环境。他跑遍了香泉、赤沙一带的沟沟峁峁,先后发现了十几处珍贵的化石、文物出土地点和具有断代意义的地质地层,光收集到的化石、陶器、石器等就能装十几箱。1978年,他参加西北大学古脊椎研究所研究生的考试,尽管落榜,他仍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尤其是1988年以来,他的考古文史研究硕果累累,发表论文50多篇,近20万字,而且多次应邀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文物考古和文史、钱币、民俗文化研究等学术研讨会,并屡获大奖,他被誉为“宝鸡文史界的一匹黑马”。
了解蒋五宝的人无不为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折服。
1978年大年三十,别人都在家里团圆过年,蒋五宝和同伴却在深山之中考察,因为这是他难得的工余时间。就在这天晚上,百年不遇的凌霜降临了,满山遍野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冰,简直每走一步就要栽几个跟头。腿碰破了,相机摔坏了,可他俩硬是咬紧牙关、拄着棍儿走了几十公里山路,完成了自己的考察计划。多年的深山考察中,他遇见过狼、遇见过野猪、遇见过狗熊,还遇见过无数的毒蛇。一次,他误入熊洞狼窝,要不是跑得快,后果不堪设想。
1992年,他因公到宝鸡县千河乡办事,路过魏家崖村时发现路边有一座规模不小的石鼓寺,寺内壁画和碑石都记载着石鼓在这里出土。他一下子纳闷了:人们都说石鼓出自渭滨区的石鼓山,可这个寺庙却为何这么说呢?他经过走访调查,发现石鼓确实是在这里出土的。他深知石鼓出土地点别人已成定论,如果自己立论不周不仅会惹人笑话,且日后将很难在学术界抬起头来。但他没有退缩,为了找到更充分的证据,一有时间他就往这儿跑,前后至少不下百次。经多方走访群众,细致查阅资料,认真实地考察,蒋五宝终于在1996年宝鸡举办的第四届姜炎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陈仓石鼓出土地点和刻制年代新探》一文,并拿出了研究多年而撰写的《陈仓石鼓新探》书稿。我国著名学者、国家一级研究员、陕西省博物馆杨东晨教授主动为书作序。专家学者们认为,此书论据充分,考证翔实,自成一家,解决了石鼓文研究中的两大难题,使我国石鼓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
多少年了,蒋五宝凭着执著的追求,付出了无数艰辛的劳动,他白天站柜台,晚上玩古董,总是一人干着两个人的活。他的青春年华已过,可仍是一名“业余专家”。尽管省、市有关部门几次想调他,让他成为专业工作者,但每次都因是集体工身份而告吹。尽管历经坎坷,他始终如一头“老黄牛”,默默耕耘着脚下的“土地”。据调查,在成为企业法人代表两年以来,他锐意进取,大胆改革,已使连续多年亏损、濒临倒闭的企业,扭亏为盈,出现了生机。相信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定能一如既往,不懈追求。就像他说的:“天底下要是全是顺心的事儿,要咱这些人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