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馒头是啥味
□俊兴
一看这个题目,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地都吃馒头,馒头是啥味谁人不知,还用得着你说吗?
其实不然。鄙人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近期通过观察以至个人的切身体会,觉得现今市场上销售的有些馒头,已经甚或完全失却了“用发酵的面粉蒸成的食品”(汉语词典解释)这一传统定义,和人们对馒头味道的原本需求。这里既有配料成份的不恰当增加,又有制作工艺的不应有变化。如馒头的成份除主料面粉和原有的发酵粉或含有酵母的酵头(面团)、放少许碱以中和发面中的酸味之辅料外,有的还增加了盐或糖(糖精)或奶油或牛奶等辅料;在制作工艺方面,变单纯利用水蒸气的热力蒸为加入硫磺薰蒸等。如此这般,蒸出的馒头虽然看起来既白大又暄,煞是喜人,但买回一吃,却没有往日那种纯香的馍味。给人的感觉是:似馍非馍。不仅倒了胃口,而且下次不会再买。
馍就是馍,馍不是面包也不是蛋糕,无需发得象面包那样暄,也不必添加面包糕点所需的糖(南方人喜食甜味,加点糖亦可)、牛奶、奶油等辅料,这样才能还馍以本来面目,才是正宗的馍味。那种介乎于馍于面包、与点心之间的不伦不类的所谓馍,不但不是真正的传统意义上的馍,而且市场占有份额只会越来越少。
笔者所在市有家注册“XX”牌商标的馒头,刚上市时,因其干净卫生(塑料袋包装)、味道纯正、质量上乘,而颇受消费者欢迎。谁知,就是这注明生产日期、生产厂家及地址和电话号码,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与另星散卖馒头有着明显优势的注册品牌,如今却失去了往日销量大的好势头,皆因随意多加辅料,不考虑喜面食的广大市民的传统口味所致(本人观察分析认为)。好心办好事,没想到却弄巧成拙,这恐怕是经营者所料始不及的。
似馍非馍,是蒸馍市场出现的一种不被广大食客所接受或者说是眼下还难以被当地消费者认可的奇特现象。这种现象在其它方面也有显现,如杏树与桃树嫁接后所结出的“杏桃”就是一例。我猜想,果农之所以这样,不外乎是为了开发一种新品,卖个好价钱。岂料,在正宗的杏、桃品种充裕的今天,杂交而成的似杏非杏、似桃非桃的“杏桃”,却不象想象的那样受人青睐。
可见,任何新食(果)品的开发,还应以适应消费者的口味和人们心目中的传统味道为前提。否则,很可能落个好心办坏事弄巧成拙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