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陕西特色小吃,何时成“巨人”
□李宏刚
陕西,尤其是西安饮食市场,这几年群雄争逐竞争激烈:洋快餐大肆“入侵”咄咄逼人。肯德鸡、麦当劳、比萨饼等“洋鬼子”兵临城下;河南红焖羊肉、新疆大盘鸡等外地特色食品也接踵而来。而其他地方特色快餐如兰州拉面、天津狗不理包子、红高梁羊肉烩面等亦纷纷登场。与此同时,下岗职工的增多,使得陕西的风味小吃遍地开花,以至于有人说:“放眼西安城,处处皆红灯[指夜市]。”……但纵观市场,却难觅真正的三秦饮食“巨人”。
陕西的风味小吃品种多样,颇有盛名。如肉加馍、擀面皮、凉皮、灌汤包子、酸汤水饺、羊肉泡等等。大街小巷,闹市偏野,随处可见。按理说,陕西的地方小吃口味独具特色,价格便宜实惠,较之品种单一、价格高昂的洋快餐等等,具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红火似乎无疑,起码在陕西市场理应如此。可现实是大多就餐者认为:“这些小吃,只能随便吃吃!”同样是快餐,为何如此评价呢?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明意识的增强,人们对食品卫生、就餐环境等等的要求日益提高。而我们的地方小吃绝大多数是手工操作。明火旺灶,勺飞瓢舞的制作必然降低了其档次,即是名牌食品,也难造成名牌效应,削弱了其市场竞争能力。再看环境,满是油污的餐桌临街而摆,其上杯盘狼籍;顾客们大声喧哗,随便吸烟,无处洗手……这已是人们熟悉的“风景”。与此同时,缺乏标准化的生产,使得地方小吃质量难尽人意。一个羊肉泡馍,在不同的饭馆就会有不同的“版本”,即使是同一店家,今天吃的就可能和昨天吃的味道大不一样。使人感到吃正宗小吃很难。
种种因素的制约,使得三秦风味小吃颇有“不登大雅之堂”的概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笔者认为,陕西的餐饮业不妨借鉴“洋快餐”的管理模式,在标准化生产、营销服务和连锁经营上下下功夫。通过标准化生产来保证口味的纯正和统一。在标准化操作的过程中,挖掘其文化内涵,变不能进行机械操作的手工操作为表演艺术等等,从而形成特色。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发挥作用,支持、帮助乃至扶持一些“名优品种”和网点;给予优惠政策,实行连锁经营,形成规模生产,以降低成本。在此基础上,各企业还应抓住顾客消费心理,进行统一连锁系统的、强有力量的营销宣传;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使就餐蕴有休闲和享受,改变风味小吃服务环境脏乱差的现象,树立自己的品牌,从而让秦式快餐走出潼关,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