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11月03日
公众视角
03

《随缘集》谈

孔明

1995年9月,我得到了田长山先生的一本书,名日《随缘集》,一直放在案头,一放就是三个春夏秋冬。春,我回乡下,坐麦田里,展读《随缘集》,字里行间,浮动着泥土气息。夏,我上王顺山,峰头高卧,看白云悠闲,竟想起了《随缘集》,很悔没有带在身边。秋,去长春出差,嘱妻:“给包里放一本书吧”,上了火车后,发现竟是《随缘集》,就势倒在铺上,从头至尾,一页一页读,读到天昏地暗时,有人疑心我读禁书,索要,予之,看了书名,就惊愕,说:“这年头了,还看这书?”话不投机半句多,我不理了他,依旧读《随缘集》。转眼到了冬季,西安下了瑞雪,我坐在屋里无聊,一看电视就打瞌睡,当代人的小说也看不进去,发现了《随缘集》还在桌案上,就自己对自己说:“好久没见田长山先生了,不如读他的书,就等于听他坐而论道。”读了半日,读出了灵感,顺手速记在《随缘集》环白上。

田长山的《随缘集》,文分三部分,日人缘,日天缘,曰地缘。“三方者,天地人”,占全了。我一向好读书不求甚解,只随缘,有缘了读,无缘了丢;爱不释手了,放诸案头,必要睹之而后快;味同嚼蜡,便束之高阁,为收藏而收藏。我因为一向敬重田先生人品,所以对他的文便不敢等闲视之。一部《随缘集》,不厚,里边的文字却沉甸甸的,有一种精神上的觉悟,又有一种灵魂上的悲苦。田先生文品如人品,没有脂粉气,也没有苟且的文字,有的只是他对人生的体验,他对生活的感悟。他曾对我说过,他“本质上是书生一个”,他的话在他的文里得到了证实。有人也自称书生,却言不由衷,其分裂的人格,在其文里比比皆是。田先生这个人本身就有书卷气,读他的《随缘集》,这种气扑面而来,文如其人,田先生当之无愧。读他的书,渐入佳境,他笔下的方块字都灵动了起来,化作了一个个音符,连他本人也活灵活现在了面前,不急不慢地叙述《脚下一方土》,《渭北摇钱树》,还有《黄昏》,还有《当年路》,等等,等等,一个话头接着一个话头。蓦地,我有了一种宿命感,便放下《随缘集》,去改听流行歌曲了。我害怕着相。

随心随意随缘,却不信马由僵,文字在田长山笔下,是载道的骆驼,让人感到他正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已是为文的真境界了。坦率地讲,田长山笔下的“三缘”,我偏爱人缘。人者仁也,他笔下的人物,都有仁者风范。他说:“村不在小,有人则名”,这话真好,让人立即联想到古今中外许多出了名的人物。乡村原本是文明的源头,所以田先生对乡村情有独钟。他的许多文章里,都汩汩着古渠中的流水,看去似乎不清明见底,实际上是因为水太深了之故。即使流的是泥水,也有一缕缕的泥土香味。那泥水里也有真情呵!

《随缘集》是田长山第四本书。我是个书虫,嗜书成癖,所以得陇望蜀。总觉得《随缘集》读后意犹未尽。就此打住,对他的所有书都翘首以待!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