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11月12日
劳动者
03

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人

——记电瓷所高级工程师陈舒娟的先进事迹

坐在面前的她,留着剪发头,穿着“慧芳”服,那略显瘦弱的身躯疲倦地靠在桌边。我很难将眼前的这个人同那一串串成果联系起来,然而,当我仔细端详她那双手时,便什么都明白了。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女人的纤细、白嫩已荡然无存,只有厚厚的老茧,深深的裂口,突起的关节,有谁会相信这是一双女高级工程师的手,又有谁会相信,她虽已办过退休手续,但至今仍然忙碌在科研生产第一线。她,就是电瓷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舒娟。

18岁那年,陈舒娟从西安交通大学电机系电器制造专业毕业后,分配到西安电瓷研究所,从此开始了她从事电瓷避雷器专业研究的生涯。

翻开厚厚的科研成果登记簿和光荣册,陈舒娟负责或参与研制的课题,获得的荣誉,历历在目:500KV电站型磁吹避雷器;铁道电器化用氧化锌避雷器;铁道牵引变电站接触网用过电压限制器及避雷器;电力机车用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等,这些课题分别获得了国家、省、市、公司科技进步和科研成果奖,中国电工科学技术基金会电工新产品开发奖等。其中不乏国内先进及填补国家空白的项目。她还多次被评为科室、所、公司级先进个人,荣获西电公司十朵金花(科技女状元)、女能手(科技能手)等光荣称号。

中国有句古训,“业精于勤”。陈舒娟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奋发进取的刻苦精神,钻研每一个项目,设计每一个产品,测试每一个参数,她都反复琢磨,推敲,验证,直到完全领会,毫无纰漏为止。负重、带头、坚韧,在工作中她有一股“牛劲”,似一条勤恳、奉献、奋力跋涉的老黄牛。

陈舒娟所在的小组,除她之外,大都是些二三十岁出头的小伙子。“干起活来不要命,太猛了!”这,便是周围这些小伙子们对她的评价。工作中,陈工毫不吝惜自己的精力、气力,常同小伙子们一起干,有多少力,出多少力,她付出的甚至还要更多些。每当遇到困难,她又总是第一个往上冲,抢着干。在所里搞科研,每设计一个产品,都要经过许多环节,而每一个零部件的设计、工艺逐个把关,外协件的联系,又无一不是脑力、体力、全身心投入的结果。多年来,她已养成一个习惯,别人干活,她一定要参加,写资料画图等工作紧要时,就晚上带回家加班完成。

1997年春节放假期间,组里的同志们加班粘接500KV复合外套避雷器伞套,每天陈工第一个来到工作场地,配好胶,做好准备工作,同大伙儿一起一干就是一整天,腿上的骨质增生病有时痛起来直钻心,一动也不敢动,她咬着牙坚持到最后,还要收拾工具,打扫场地,大伙劝她歇歇,她说干惯了,不累。

电瓷所要发展,就必须开发新产品,可是每一个产品的开发都要求反复的试验,都要求技术人员去多实践。实践出真知这是千古不变的哲理。记得刚开始进行复合外套避雷器的研制工作时,她和同志们从零开始,逐步摸索着干,下功夫做试验,仔细考虑方案,不怕麻烦,为所里的新产品开发赢得了时间。

今年,为了加强复合外套避雷器的研制和生产,所里成立了复合外套避雷器研究室,陈工义不容辞又挑起了七室技术的大梁,每天从早到晚,有她操不完的“闲心”,用七室领导的话讲“陈工是七室的支柱”。

凡是在工作中同陈工接触过的人,都不难留下敬业、泼辣、业务熟练、经验丰富、工作务实等印象。前年底,陈工按规定办了退休手续,可是所里工作紧,人手不够,领导有意让她留所继续工作,陈工答应了,她一天也没有停歇过,还像原来一样早来晚走,默默地工作。

更加难得的是她不为一些外聘单位的高薪所诱惑,继续服务于本企业,在科学研究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心血。 (王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