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11月13日

陕西工人报社会经纬 情哥哥呀唯有你撇不下 宝鸡人真好 她拿婚姻赌明天

当前版:第A4版:社会经纬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社会经纬
04

宝鸡人真好

□文/王录堂 贾兴华 图/杨军利

9月25日上午,一位四十出头的中年妇女领着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来到宝鸡市邮电局局长办公室,见到郑建平局长后赶忙让孩子叫伯伯,十分激动地说道:“局长,若不是你和公安科几位热心师傅的帮助,我就找不到我的女儿。宝鸡市邮电局的人真好,宝鸡的好人真多

这母女俩是谁?为啥要说这样的话呢?

千里寻女

这位中年妇女叫刘运菊,在新疆石河子148团工作。旁边的少女是她的女儿孙文君,乌鲁木齐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校射击队学员。8月中旬的一天,文君在体校训练中因受到教练的批评,让她回家叫自己的家长来队。此刻,文君既不敢回家叫家长,又胆怯在学校见老师,一念之差,8月20日,悄然离队出走。

事情发生后,体校老师立即打电话和家长联系。学校和家庭虽经多方找寻,然而,人海茫茫,到哪里去找寻呢?时间一天天过去,母亲刘运菊心焦如焚,度日如年,终日以泪洗面。时隔一月,9月19日,几近绝望的刘运菊突然收到女儿寄来的包裹,并附有简短的留言,说是自己在外边找了份工作。包裹封装盒上寄件人地址是“陕西省宝鸡市店子街140号。”

一件小小的包裹给刘运菊全家人带来了希望,女儿在宝鸡!

刘运菊顾不得打点行装,当即撕下包裹封皮,带上女儿的照片,乘火车赶往宝鸡寻找孩子。

经过两昼夜的颠簸,9月22日下午刘运菊来到宝鸡以后,顾不得休息,立即按照包裹地址寻找“店子街140号”。然而,她遍访这条街,怎么也找不到该门牌;拿出照片逢人就问,可谁也没有见过这个孩子;找有关部门询问,答复是“店子街没有140号”。

此刻,人地两生的刘运菊面对茫茫人海,不知所措,心头刚刚升起的一丝希望之光逐渐暗淡下来,她忘了饥渴,忘了疲劳,机械地迈动双脚在偌大的城市里徘徊。几乎绝望的刘运菊反复看着从包裹上撕下的有着寄件人地址的纸片,突然萌生出一个念头:女儿从邮电局寄的包裹,我为啥不到邮电局去打听一下呢?

爱心行动

23日下午5时许,神情沮丧的刘运菊来到宝鸡市邮电局院内,正巧遇到郑建平局长从办公楼出来。她拦住便问,情急之中,语无伦次,涕泪交流。郑局长领着她找到局公安科石殿国科长,要求他们全力以赴帮助寻找离家出走的少女。从他们的谈话中,刘运菊得知面前这位热心的人是邮电局长时,就像在他乡遇到了亲人,一个月来寻女过程的酸甜苦辣涌上心头,不由痛哭失声。

此刻,临近下班时分。今天是公安科干警师德厚女儿的生日,他已经答应了下班后为女儿庆贺生日;干警侯利泉由于连日发烧,下班后要去医院挂吊针;司机李海林最近分到的房子正在装修,班后他得去新房看看……,得知有任务,干警们主动放弃了私事,顾不上吃晚饭,立即分头行动。

要找到孙文君,唯一的线索就是从包裹上撕下的寄件人名址这个红片。然而,纸片上除了孙文君写的“宝鸡市店子街140号”几个字外,没有邮戳,无法确定从哪里寄出。于是,他们围绕包裹封皮,根据刘运菊回忆的包裹单上的邮戳似乎有一个“厦”字这一线索,先后和业务档案室、店子街邮电局等单位联系,最终,翻遍了大厦邮电局一沓沓的档案,才找到了这件包裹的收据存根。

从存根上看,包裹是9月10日从宝鸡市大厦邮电局寄出的,可以确定孙文君人在宝鸡。然而,要在市区寻找孙文君,必须得到地方公安部门的配合。店子街属金台公安分局管辖,大厦邮电局却在渭滨公安分局管辖范围。于是,他们立即与这两个分局联系,都得到分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夜幕降临以后,石殿国科长等主人在店子街派出所两位民警的配合下,领着刘运菊,分头对这条街所有的酒楼、茶馆、饭店、舞厅、桑拿室,以及一切有可能招工用人的单位及出租房屋进行了拉网式的寻找。他们拿着孙文君的照片逐人逐户打听,奔波几个小时,几乎把店子街翻了个过,却没有丝毫结果。夜半时分,一直没有吃饭的干警们,才在街边找个饭摊要了几碗面条,填充自己辘辘饥肠。见此情景,刘运菊十分过意不去,非要付饭钱。然而,李海林告诉她:“谁都有妻儿老小兄弟姐妹,谁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你寻找女儿是我们应该做的,吃饭的钱绝不能让你付。”听了这话,刘运菊的眼泪唰地流了下来。

母女团聚

23日深夜,大家回到公安科,再次分析研究寻人方案。次日,他们分头行动:师德厚制作寻人启事,在店子街及交通要道张贴;其他干警手持照片扩大寻找范围;石科长向有关单位负责人、居委会、家委会主任通报情况,提供照片,动员社会力量协助找人。同时,石科长重点安排干警陪同刘运菊在店子街守候寻找。他们还积极和新闻单位联系,准备在报纸、电视上发寻人广告。

这时,西府宾馆服务员毛绒娟和张鹏妮也主动加入寻找孙文君的行列。她们利用下班时间,轮流陪同刘运菊在店子街寻找,并在精神上给以安慰,生活上给予帮助。

面对这么多素昧平生的热心人,刘运菊一次次流下感激的泪水。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到全不费功夫。傍黑时分,在店子街守候一天的邮电公安人员陪同刘运菊乘9路公交车返回时,刚登上车箱,突然,孙文君出现在刘运菊的视野里。她怀疑自己看花了眼,赶忙凑近前去:是女儿!没有错!她一把将女儿搂在怀里,泣不成声……

原来,孙文君离队出走来到宝鸡时,已身无分文。处于求生的本能,白天,她在一家茶社为人端茶倒水,晚上在火车站蜷息,备受艰辛。她想回家没路费,更怕回家后学校开除,父母打骂。由于茶社离店子街较近,无聊之际,孙文君有时到店子街闲逛。一次在地摊上看到卖布娃娃,她便买了一个寄回家中,用以向父母告诉自己的消息。寄包裹时邮电局营业员一定要让写清详细地址,由于居无定所,她只好随便写了个“店子街140号”。

找到孙文君后,公安科的干警们一边向新疆的刘运菊的亲友打电话报平安,一边为她们联系返程车票。郑建平局长特意安排公安科派人派车陪同母女俩到市区观光游览。临行之际,公安科的干警还买来方便面、饮料和水果,与邮运科的十多位职工一起为她们送行。列车就要开动了,刘运菊百感交集,不知道怎么感谢才好,她逐个握着邮电公安干警的手,眼含热泪哽咽着说道:“宝鸡的邮电职工真好!宝鸡人真好!”

图为刘运菊找到女儿后向郑建平局长道谢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