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也谈企业兼并
——资詹重组运作之我见
苟继峰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很快,中国企业界的先行者们已经迅速且有计划地着手企业的资产重组。一场通过收购、兼并、改造、调整资产结构以发展企业,并将彻底改变中国经济结构的趋势逐渐展开。本文仅就资产重组方式中的企业兼并予以论述,期望与企业界的同仁们共同探索。
兼并是企业战略性活动
吸收合并即兼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中,其中一个公司因吸收(兼并)了其他公司而成立为存续公司的合并形式。存续公司仍保持原有的公司名称,有权获得其他被吸收公司的资产和债权,同时承担其债务,被吸收公司不复存在。其主要特征表现在,兼并企业获得被兼并企业的全部资产,并承担全部债务和责任;是以现金购买、债务转移为主要交易条件的,范围较广,任何企业都可以自愿进入兼并交易市场;兼并后其资产一般需要重新组合,调整。
笔者认为,在我国企业十分错综复杂的现实情况下,一些企业雄起,一些企业落伍,在市场经济下是正常的。兼并企业尤其是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在获取资本资源后,进行战略性转移是很有必要的。如何对资产、资源以及涉及相关的权力进行调整与重组,将成为企业生死存亡的首要问题。国家规范破产,提倡兼并的政策是现阶段国情的政策体现。有实力、有远见的企业家们,应抓住契机,实现资本的增值。
兼并决策
企业兼并决策,是整个兼并过程中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各个方案中选择一个较佳方案,能使企业避免兼并不当背上沉重的包袱。在决策阶段的研究中首先要对被兼并对象进行选择,选择应围绕着企业发展战略是采用集中发展,还是采用同心多样化;是横向一体化还是纵向一体化或者复合一体化,最终确定兼并对象。同时还要对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条件进行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主要应分析了解国家经济政策;金融政策;财政补贴政策;法律环境;重大机会——市场动向,生产要素变化等。
企业内部条件着重分析兼并方式是否唯一最佳方式,其有利和不利因素;企业自身的资本实力,资金运筹能力,经营管理能力。避免因兼并造成消化不良,未达预期目标,反而拖累原企业。
兼并主动机与兼并形式的一致性
兼并企业在决策阶段,应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确定兼并主动机,与兼并形式(按行业角度划分)相对统一。
企业是为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增加市场支配能力,获得规模效益,应在同一行业(或产业)进行横向兼并。
企业是为产品前、后加工方向兼并或向原材料生产企业兼并,应选择生产过程或经营环节紧密相关的企业进行纵向兼并。
企业若是为提高对经营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分散单一行业所带来的风险,可选择与本企业无关联的企业进行混合兼并。
总之,兼并主动机确定以后,必然涉及到某目标企业。试想如果兼并主动机是为了扩大产品市场销售份额,加强竞争力,却去选择与已企业没有任何关联的非业内企业,所付出的成本将会是很大的。
承担债务式兼并
承担债务式兼并在我国当前企业兼并中,占的比例很大。该方式主要特点是兼并企业以承担被兼并企业的全部债务为条件,接受被兼并企业的资产。交易不以价格为准,而是以债务和整体产权价值比而定。无须对被兼并企业进行资产评估。兼并成立后,被兼并企业所有资产归入并购企业,法人主体消失。被兼并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职工,包括离退休人员全部由兼并企业接收。
由于其特点是不以价格为准,兼并企业在决定以承担债务方式兼并某目标企业时,对目标企业的状况,负债水平,资产质量,人员结构均要进行认真的调查、了解、分析。在可靠性研究时应注意:
被兼并企业原生产的产品、品种与后续企业的关系,未来市场的前景,兼并整合是保留该产品还是发展新项目、上新产品,若为未来企业的新产品,原资产中不适应后续生产经营的那部分设备应怎样处置。
被兼并企业债务结构的研究,若两个目标企业有关条件基本相似,而某一企业相对负债较低,则应优先考虑负债较低企业,能够减轻承续企业未来的负债压力。
在人员的接收研究时,应注意被兼并目标企业人员中富余人员所占的比重,现有人员能否适合承续企业今后生产经营需要。否则接收了相当的富余人员,或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使今后的工作中要花去相当的精力。
在将应研究的内容分析研究透以后,认为该目标企业符合兼并企业的条件,即可转入兼并的实施阶段。
由于受篇幅的限制,本文仅就企业兼并的决策、形式、目标对象、可行性研究等提出了一些看法。关于兼并协议签订生效后,有关并购的业务重组,机构整合,债务重整等实现一体化等方面,可另进行专题探讨。
(作者系陕西省金叶印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