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索主席家庭二三事
全总十三大代表索志海戴着红花,载着荣誉,回到了工作岗位。他见到了全国各地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见到了政治局委员、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建行,见到了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见到了国家主席江泽民,是我省森工战线一万六千名职工四十年唯一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光荣。可谁能想到在他的背面,他的家庭蕴含着一串串鲜为人知令人辛酸的故事。
志海本性是万而不是索,在他生下不满周岁,因家庭贫困,母亲病危,父亲含着泪水将他送给当时家境殷实并无子女的索性人家。索性人家又花钱将他奶给高性人家,一直长到八岁。这期间索家弟妹四人相继出世,他这个抱养的孩子自然也就失宠,凑合到初中毕业,养父力主早日成家,早担家务,谁知他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在他一心读书、渴望求知、走投无路、天地不应的时候,颇有见识的姨夫伸出了援助之手,托人让他一边当校工,一边读高中,学校的打扫清除,老师的环境卫生样样都干,少睡觉,苦下功,门门功课都得高分,一个月15元的收入,恨不能掰成八瓣使用,他经过的艰辛,承受的压力,现在的学生娃娃是根本无法想象的。高中毕业的第二年,也就是1965年,他被招进深山老林当了一名林业工人。三十多年在外,由工人成长为干部,由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无论条件环境如何变化,知恩报恩不忘恩情,他心里时刻惦记着孝顺生父生母、养父养母、奶父奶母、岳父岳母以及扶助他的姨夫一共九位老人,逢年过节,每次探亲,至少是九包茶叶,九份礼品,林里人都说“这娃人好心也好。”
志海进城十五年,担任工会主席十一年。他牢记党的宗旨,心里时刻装着工人群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反映企业实际真情,关心职工疾苦,维护职工利益。他是一名工人出身的干部,对职工群众始终有着朴实的感情,上班有人找,下班客不断。企业转产,职工可怜,他心实,妻心善,来人不是偏亲,就是带故,不是朋友,就是同志,费得口舌,管得闲饭,说不准,数不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数十年如一日,孩子们烦了,巧妙地建议转移家里的“接待站”,志海还没开口,老伴却不答应,说“志海一辈子,与工人有缘分,吃水不能忘井,做事不能忘本”。有的工人因事到家,满身尘土,他不嫌弃;有的工人因疾进城,满面愁容,他管吃管住,缺衣添衣,缺钱资助。志海一脸福像,老伴一脸福态,志海信党,老伴信佛,党为人民,佛渡众生。快到五十岁时,才获得大专文凭,也应了老屋的门联,“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
志海志海,志气如海。心里想着工人群众,亏待了老伴家庭,他无悔,伴无怨。而今五十开外,初衷不改。有人说他“家似竹棚”接待的都是工人群众;有人说他“家如兰宝”,品行如兰而高洁。依我看,“与善人处,如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竹也好,兰也罢,兰竹写成一首诗,绘成一幅画,留给子孙,留给后人。(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