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延安:向头顶的灰暗 宣战
本报通讯员 杜宝顺
冬季来临之际,延安市区居民惊喜地发现:头顶天空比往年显得湛蓝,呼吸的空气也更加净化了。
历史文化名城延安曾有过一个天蓝气清的远古,同样有过烟云茫茫的历史。为了维护圣地的“圣洁”和形象,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延安市委、市政府今年初制定了用五年时间根治延安城区环境的奋斗目标,今年的重点是向大气污染、向市民头顶上悬浮的那一片灰暗宣战。随后,延安市城区大气污染治理领导小组成立。由150人组成的调查队,在一个多月内,对市区内所有机关、工矿、学校的各种锅炉、茶炉、工业炉窑、饮食摊点、门市及居民家户的炉具和燃料使用现状进行了彻底摸底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造成延安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一是燃料结构不合理——大量燃用子长、延安、黄陵煤;二是燃烧方式落后,茶炉、锅炉绝大多数无除尘设备,这些炉灶年总耗煤量44.2万吨,年排放二氧化硫3092.4吨,茶炉烟尘排放量6900.8吨。
于是,一场更换煤种、改变燃料结构的战役首先打响。从9月16日到10月13日,市政府相继发出4个通告:一号通告限定市区规划范围内可用煤种;二号通告限期清理有烟煤;三号通告规定可用煤种供应地点和经营方式;四号通告明确可使用煤种的补贴标准和办法。四个通告,有力地推动了清理现存煤工作的稳妥进行。截至11月15日,市区有烟煤清理总量3.59万吨,清除量达到原调查存量的95%以上。为使剩余烟煤也能彻底清除,又发动市区各中小学数万师生利用星期日进院入户,义务查煤清煤。
为了使指定煤种能保质保量地进入市区,市环保、工商、物价等部门对100多个供煤点进行了审查,批准了70多个供煤点。从而使市区煤炭数量充足,价格平稳。为了不使烟煤流入市区,并在人城主要路口均设了煤检站,对入境每一车煤进行严格登记检查。从10月8日至11月2日,共截获非指定煤种2105余吨,并彻底清理了城区内的有烟煤交易市场。从11月16日开始,一个以”改造炉灶”为重点的大气治理新阶段又开始了。许多机关、厂矿的茶炉、锅炉和居民小灶都纷纷改造,大气治理污染工作由治表走向治本,人们在搬掉旧灶、重建新炉的同时,生活方式和观念也发生深刻变化。
近日,记者从市环保监测站了解到一组可喜的数据:1998年10月份,延安市城区大气主要污染物总悬浮物微粒为0.337毫克/标立方米,较去年10月份下降了50%,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含量为0.036毫克/标立方米和0.030毫克/标立方米,分别较去年下降了0.011和0.014毫克/标立方米,延安城区大气污染治理已收到了明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