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12月10日
劳动视野
02

看工资 说变化

说来还真凑巧,我大学毕业分配工作的那一年,刚好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年,迄今也整整二十年了。二十年的变化可真叫人眼花缭乱,思绪万千,尤其使我感叹的是工资的变化。

记得工作了一年后回家探亲,十几岁的大侄女开口就问:“三叔,你每月挣多少钱?”我张口答道:“一百块”。“啊!”侄女惊奇了,大声喊着“三叔吹牛,三叔吹牛”,甚至包括父母兄嫂也都将信将疑。是啊,谁能轻易相信我这个刚出校门的小年轻人一个月能收入百十块钱呢?父亲工作了大半辈子,也是这一年退的休,还是组织上照顾,给长了一级工资,全工资才拿到40.50元,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中,一直拿着34.50元的月工资养活着全家七口人。大哥二哥工作了十多年工资也才是三十多元呀!我自己上大学前当话务员时,收入不也只有22.00元吗?难怪大家对我的收入感到吃惊。当时我在青海工作,基本工资55.00元,地区补差17%,在省会西宁能拿到64.35元,而我是分到野外工作,每月有30多元的野外津贴,实实在在月收入一百块钱。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家经济的发展,三十年一贯制的工资制度被打破了。三年一长,五年一升,十多年间我的工资就长到了七八百元。1996年初,根据干部调动交流的原则,我又有幸来到了陕西省核工业咸阳二一五医院。二一五医院是当地及核工业内部改革最成功的单位之一,全院职工自然也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我的工资(或确切地讲是实际收入)又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我的经济基础和全院职工同步增长,以前只求温饱,现在又上了“档次”,提前步入了“小康”。

有人讲:“现在工资是长上去了,可物价也涨得惊人呀!”我也细细琢磨了一下,悟出了这么一个道理:伴随经济的发展,物价绝对不涨是不大可能的,或者说是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明摆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三十年物价确是没涨,可工资也没有增长,大家的实际生活水平也没有多少提高呀。那时,物价稳定,但市场并不繁荣,老百姓一是缺钱花,二是即使有钱也买不到想买的东西,一切都是凭票证排队购买。而现在的情况却是:物价涨,工资长,大家的生活水平也在明显地增长。看看市场,应有尽有。一年四季,鲜菜不断,粮票、布票早成历史,衣服鞋帽花样翻新,价格适中。大多数人衣食不缺,安居乐业。就说物价对比吧,我记得,二十年前米、面的价格是每斤0.15至0.20元,大肉的价格是每斤0.80至1.00元,食油的价格和大肉的价格相似,这些普通百姓日常花销最大的食品和用品,现今价格大多上涨了7至8倍,而工资增长的幅度大多在10倍左右。部分效益好的单位,又远远超过了这个倍数,就我自己来讲,实际收入增长了近20倍。我想只要不抱任何偏见,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认可社会在发展这个事实的。

当然也不可否认,近年来由于体制转换中的多种原因,出现了部分企业严重亏损,职工下岗,生活水平跌落。但这仅是部分,而不是全面,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过渡中的短暂现象,国家正在积极组织下岗分流,促进再就业和实施送温暖工程,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状况。

回顾自己毕业二十年来的工资变化,慨叹由衷而生。我觉得前路虽然曲折,但明天肯定更美好。(王英)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