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大力推行厂务公开齐连声
搞好厂务公开,是党中央对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提出的重大举措。它得民心,顺民意,势在必行。
当前,厂务公开得到了许多地方及企业的重视。据了解,北京、上海、河北等地普遍推行了这一做法。北京市委把它列为监督工程的重要内容,因而93%的企业开展了这一工作。河北省有两千多家企业实行了厂务公开。我省有的大、中企业也已经或正在着手推行厂务公开。
然而,毋庸讳言,就总体来说,这一工作动劲和力度都不大。行动迟缓的暂且不论,即使搞起来的,形式主义甚至被动应付的也为数不少。一些企业在进行这一工作时,总是细小问题公开,重大问题不公开;表面问题公开,实质问题不公开;问题原则公开,具体不公开;事情结果公开,办事过程不公开;部分内容公开,全部内容不公开;其他领导的问题公开,主要领导的问题不公开。凡此种种,究其原因,一是认识问题,二是私心作怪。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不但达不到公开的目的,反而会引起群众的不满。
实行厂务公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企业改革、搞活和发展企业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而且也是加大企业民主管理力度、落实企业廉政措施的需要。因此,党中央十分重视,提出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明年的重要工作来抓。
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监督,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除过私有企业以外的我国绝大多数企事业的情况。当前,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的关键阶段,各种利益冲突和各层次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不少企业困难重重,难以生存和发展。这里头,除过产品产销错位,质量不高亟待调整等客观原因外,相当多的企业属于厂长、经理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经营管理问题。改革初、中期的风云人物纷纷落马,著名企业家犯罪率升高,他们缺乏有效的制约与监督,不能说不是引起全党警觉的沉痛教训。历史反复证明:真正的进步,在于社会的民主;真正的民主,体现在对于权力的制约上。厂务公开,是民主和职工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这种管理上的民主,适应了社会文化氛围,植根于企业特定的土壤。回顾我国民主的进程,从确立基本的人民民主制度,率先保障人民的生存权、民主权,到逐步健全民主体制,实行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生活,这是我国的基本政情;从确立主要原则和基本规范,到经过实践的探索,逐步明确和完善民主的具体内容及程序,这是我国建设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途径;从人民的愿望出发,从解决现实矛盾、问题入手,让人民参政、议政、理政,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原则;扩大基层民主,让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自决、自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当前和今后的基本走势。从企业发展的方向看,实行厂务公开,必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充分显示这一做法的强大生命力和美好前景。从上述我国民主的基本政情、途径、原则、走势,以及企业现状上看,大力推行厂务公开,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开展厂务公开,应力求情况的“透明度”、事情的“可信度”、职工的“明白度”、监督的“强硬度”。四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只有让情况真正透明,才能让职工可信、明白,职工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否则,职工就会半信半疑,或者根本不信。那又怎么去谈监督呢?民主岂不是一句空话!还须指出的是,厂务公开有着很强的务实性和操作性,不能议在会上,定在纸上,贴在墙上,喊在嘴上,而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兑现到行动上。
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实行厂务公开呢?综合省内外的经验其主要内容有:企业改革方案和经营重大决策,企业用工制度的执行,大宗设备及物资的购置,职工工资、奖金和住房的分配及调岗、下岗情况,干部的选拔任用、评议及职称评定。在领导干部方面,如工资晋级、经济收入、交通通讯工具使用和补贴、公费出国、培训费用及配偶、子女基本情况,等等。当然,这只是厂务的主要情况,至于落实到每个企业,情况千差万别,就应当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情而宜了。
厂务公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工作过程,应当通过大量细致而具体的工作来付诸实施。厂务公开,目的不在“公开”二字,其实质要通过这一做法,来实现企业公务的法制化、公平化、规范化、科学化,把决策者的权威和职工群众的智慧,和谐地统一起来,以利于发扬成绩、纠正失误,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