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清代服饰的人
——记天津收藏家何志华
天津是出文化色彩的地方,在收藏界,何志华的名字很响亮,尤其“藏德”二字更令人翘指。近千件代表着清代服饰的藏品,向人们诉说一个朝代的人文变迁史,从红墙帏宫到乡野民间,从达官显贵到布衣百姓,无所不包,品种繁多。凡是看过这些清代服饰的人,都会赞叹不已。
回首收藏路,何志华思绪难抑。他说收藏的经历展示着他近半生的拼搏史,亦是他的精神支柱。文革中,年轻的何志华刚上中学,有一天,一个“黑五类”突然闯入他家,当时家中只有何志华一人。在他的印象中,这位老人是一个少言寡语、见人低头、命运中常挨斗的“坏人”。老人一脸的慌张,手里拿着一个包裹给他,用近乎于乞怜的声音向他哀求。原来老人在清末宫中管过衣物,命运坎坷的他度过了这许多年,现在身边就只剩下这几件衣服。老人向何志华诉说了很多,最后老人说:“清朝腐败,但这几件服饰没错!”说完含泪离去。没过多久,老人的家被抄,几次纠斗过后,老人撒手人寰。
收下老人的东西,何志华是背着父母做的。自老人死后,他也生怕招来灾祸,提心吊胆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想一想老人生前的话语,他就从心底生出几丝怜悯,况且老人无后,收好那几件衣服也算纪念吧。就这样,心地善良的何志华精心保留着老人的遗物,一直到阴霾被阳光驱散。他的收藏可以说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万事开头难。搞收藏首先需要抓住头绪。何志华从古籍书店买来有关介绍清代服饰书籍,利用晚间苦读,使何志华逐步认识了清服大略,更了解了服饰的民族性。
何志华说,他的收藏过程先从天津各区的旧货市场铺开,它们是闻名遐迩的“鬼市”、沈阳道旧市场等,随后走出津门,先后去过北京的琉璃厂,上海、河南、西安、沈阳等地,无数次征途路,使他眼界大开,收集到了许多有价值的清服,家中本不多的积蓄几近绝无。从前,何志华有许多朋友,因一心搞收藏,渐渐地疏远了,平时爱抽烟,也爱喝几蛊,都戒掉了,把花销控制在最小限度。
何志华讲了一件难忘的事。有一次,他去外地会一个藏友,本来事先谈妥了价钱,谁知俩人一见面价涨了许多,那是一件何志华寻觅了许多年的一件女式清服,据考证,是当年溥仪出逃时从紫禁城里带出来的,东西见到了爱不释手,可钱从哪凑齐呀。最后何志华牙一咬,把手表连同囊中所有一同抵上了,才换回了那件女服。一天的路程他只吃了一顿饭,步行到深夜才回到家,结果病躺了两天。
从何志华的藏品来看,确已达到了高度系列化的程度。他收藏的袍、褂、裙可按官、礼、绅、民、男服、女服、童服成列,服饰、配饰、头饰、鞋帽等又可分成两大类,简直就是一部难得的中国清代服饰资料全书和工艺图谱,经专家鉴定,无一赝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今年9月份对何志华来说是不平常的,他随大陆民间文化代表团赴台湾,带上他珍爱的服饰和那里的收藏友交流。何志华说,这是一份荣誉,也是他搞收藏的新起点。 (马学文)